很多年前读安妮宝贝的小说《七月与安生》,那时自己还是个爱做梦的少女,很难说清到底喜欢安静稳妥的七月,还是自由不羁的安生。那时只觉得生命中有安生和七月这样融入生命、共同成长、相爱相杀相生、彼此对照的影子是美好而幸运的。
安妮将两个女主塑造的太过成功,她们身上耀眼的光芒,将书中唯一的男主家明生生压了下去。以至于过了很多年,再次回想书中的情节,关于家明印象深刻的只有两点:十五岁的雨季三个少年一起爬山,家明和安生跨过高高的台阶进入山顶的庙宇,玉镯碎裂;二十八岁满城樱花盛放的季节,七月着白色婚纱裙裾飘飘挟着花瓣和泥水,终于等来了迎娶她的家明。
家明是小说中的配角,又是七月与安生面对情爱抉择时人性考验与性格体现的唯一载体。本是再俗套不过的两女一男的故事,在安妮的精心布局和缓慢,安静,阴柔,细腻,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却蕴含着巨大的关于生活、关于梦想、关于青春、关于情爱,种种人生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抉择撞击爆发产生的火花和力量。
安妮的文字有一种不慌不忙中缓缓流淌汇聚起来的魔力,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直达灵魂深处,产生震撼而觉醒的力量,引人深思,让心澄明。
小说中,七月羡慕安生的洒脱不羁,她有七月流火般关于人生热气腾腾的梦想,却始终过着温吞而不是自我想要的生活。她心疼安生浮萍般四处漂泊、无处倚靠,却也对安生的自由自在、行走天涯由衷向往。她深深爱着安生,她懂安生的所有苦与乐、幸和不幸,心有万千不甘,最终还是过着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安定、稳妥、温暖的生活。小说中的七月像极了我们身边大多数女子,一生只是活在世俗标准的框架中,始终不曾为自己而活,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使清楚知道一切,也不过是在和笼中的自我做挣扎,始终难以摆脱自我捆绑的束缚。
安生在怀了家明的孩子后继续漂泊,最终因难产死在支教的遥远小镇。七月在和安生和家明的情感纠缠中涅槃、在对安生死亡的思考中重生,重新认识关于人生、关于生活的意义,获得了自我真正的“安生”,将曾经的梦想渴望、爱恨纠葛一一埋藏,释怀。她是幸运的,成长在温暖健康的家庭,接受良好的教育,与喜欢的男子恋爱,有稳定安逸的工作,得到了家明婚姻的承诺,获得了普遍世俗意义上女子的幸福。书中最后,她在安生的死亡中悟得圆满,她敦厚地抚养安生和家明的女儿,真正接受自己,接纳所有过往,不再与自我纠缠。
今天刷了电影版的《七月与安生》,改编后的电影故事情节比小说更富层次感,关于“爱让我们成为彼此”这个主题也更鲜明。
最大的反差在于结尾:七月终于走出一直自我囚禁的藩篱,在发现家明并不爱她之后,她放下伪装的自己,不再视而不见多年来内心千疮百孔对现状的背离,她果决地放弃并不爱她的男子,离开小城,离开了安定稳妥温暖的生活,勇敢地走向未知的远方。
电影中七月离开家时,母亲说:女孩子不管选择走哪条路都会很辛苦。一句话道尽人世悲欢。我们常常羡慕他人过着自己不曾得到的生活,却未曾想过他或许也在羡慕你正嫌弃不已的当下。既然无论走哪条路都会辛苦,不如选择自己喜欢的那条。
这样的改编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七月和安生终于融为一体。七月活成了安生的模样:放手不爱她的男人,离开小城,脱离体制,四处流浪,见不同的人,过自己以前想却没有勇气触摸的热气腾腾的生活。她在怀上家明的孩子临产之际想到的唯一可信赖的人是曾经为了家明差点儿相杀的安生。她在疲累无助之际回到安生怀抱。
她们像年少时那样坦诚,赤裸相对,在黑暗中无言相拥,给予彼此最温暖安心的爱。
安生过上了七月的生活:她留起了柔顺的黑发,眉目安然,过往生活的动荡不羁消失不见。她在漂流很久很远之后,终于像曾经的七月一样,停泊在一个敦厚温暖的男人怀抱,享受被人照顾羹汤冷暖的甘甜。她努力工作,过世俗认可的生活,抚养家明和七月的女儿。暖暖的,淡淡的,安生地走过生命四季。
无论小说中还是电影中,七月和安生都是彼此对照,相互辉映的,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如我们身体里住着的两个自己,呈现给世间表象的自己和内心掩藏压抑的自己。
安生仿佛变成了安稳的七月,七月也成为了流浪着的安生。原来世间最美的艳遇,是遇见另一个自己。愿我们终其一生,永不放弃寻找自我。愿你我今生都有足够的运气拥有这样的艳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