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注不够
我不怕练过一万种腿法的人,我怕把一种腿法练一万次的人 ——李小龙
一万次练习模型中的三个坑我不怕练过一万种乐器的人,就怕把一种乐器练一万次的人。
为什么我做过那么多的事情,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成长的很少,很慢呢?
我就是个这样的例子,怎么说我也是琴棋书画都通的人,就是不精,一直很惭愧。
我学过很多的乐器,小号,二胡,笛子,吉他,没有一个特别精通的。
1).如果把所有学乐器的精力都投放在吉他上,也许会是另一个自己。
通常别人会问我,哥们练了多久了?我一般这么回答,大学玩了两年。
大家都很在乎这个人学习这项技能的时间,但是很少关注一个问题,这个时间从来都不是一个固定可数的,他练了十年,天天不吃不喝练吉他了?不可能的事。
我在琴行待过一段时间,那些老板都吹牛逼说自己练了20多年了,电视台上咋没你?你只不过在这里卖吉他,从事这个行业20多年我信,仗着小白不懂,冷个儿不停的吹牛逼,怎么不跟同行业的弟兄比比?正儿八经的大师,都很谦虚的,谨小慎微的。
网上有很多大师的信息,不论什么情况下都保持一定时间的练习,有的甚至长达11个小时,而且他们投入的注意力肯定很集中啊。
做为一个业余爱好者,每天练习一个小时就好,包括音阶练习,手指灵活度,结合自身情况寻找最适合的练习方法。
2).人与人是有不同的,你的10年可能是他用心3年玩出来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时间的密度不同。
原因有很多,技能的合理正确练习,正确的姿势是什么,各个技能的综合配合,有老师指导就很好,接触更多的专业信息。
就好比我是自学的,没有老师指导,很容易走很多的弯路,我2年练的东西,如果在一个专业的老师指导下不到半年就练出来了,而且老师见识广会传授更多的东西。
3).多学习,多接触大量专业信息。我也不是一个人在死学,我当时结识了许多有相同爱好的小伙伴,大家一起玩,琴艺相互切磋,相互指导,信息不会堵塞。
自己去听吉他大师的演奏会,学生时代,280一张门票很是昂贵的,不过对于这个爱好者来说,现场感受押尾桑的演奏很棒,我主动研究他,看他的各种影像,听他的曲子,感受他,感受意境等等,这是我平常都不会做的事情。
等我深入研究后,才发现只是木吉他还分两指弹和节奏,当然还有很多的形式…,我发现吉他的门我还没找到,选择太多了。我还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民谣练习。
现场,押尾桑还有一些即性演奏,比如用吉他模仿小军鼓的声音及节奏,哇塞,怎么做到的,简直不可思议,全场轰动,很多想不到的事,真的就有人做到了。
2.频率不够
记忆本质是神经元形成稳定的连接。高强度练习才能产生连接。
第二个坑是频率不够,你10天练一次和1天一次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人的记忆力本来就差,容易忘记。好处在于不用天天想着事啊,要不从小到大所有的事情都在脑子里存着,我要是电脑早就死机了,运行内存不够。
弹琴也是如此,手在琴弦上弹奏,时间长了,频率多了,会产生强的神经连接,很自然的就知道和弦在哪里按,比如最简单的右手分解和弦,53231323,我最初也是没事就把手放大腿上,当成拨动琴弦在弹,没事就练,现在让我忘了,怕是很难吧。
另一个就是唱音,把一个音符唱出来,你还记得上小学时,音乐老师教我们唱音阶,把那7个音唱的不耐烦为止,才教我们唱歌。
直到两三天后的某堂音乐课时,我们又忘记了怎么唱,然后又是一遍一遍的教,跟着琴声再一遍一遍的唱,这就是我们学会唱歌的过程,不是吗?注重频次,一遍一遍的来,不到一下午,一首歌就学会了。
3.量不够
当某天,我突发奇想,如果可以的话我去当个背景音乐创作者,好不好?
这涉及到编曲了,就想像小孩子玩的芭比娃娃,给音乐穿衣服,怎么穿,怎么设计使听众觉得美呢?这是个很大很大的学问。
都说学吉他或者钢琴的编曲上手快,我吉他学的不精,自然就没有量变引起质变,更何况又是另一个跨越呢?
其实这是另一门专业,肯定有方法论,找对老师就好了,在此我想说。
搞创作的话得见的多,感受的多,要不很多搞音乐的都到处采音,到处跑,寻找灵感呢?就是寻找素材,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积累大量的音源,感受,再次拼接组合,不断的打磨,最终肯定会有好的作品出现。如果没有,肯定是火候不够,功夫不深,再来。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理论上会实现的,但是时代发展这么快,我们有理由借助一切外力,工具提高效率,加快进度。
小结
一万次练习模型中,我们容易犯的错,有三点。
1.专注不够。
2.频率不够。
3.积累不够。
你学会了么?希望你在练习中能避免出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