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容易,要有善知识的指引,可是哪个是你善知识,这里头就看福报了,福报很重要。应该来讲,每个阶段你的境界不同,感应的善知识就不同,所以善知识不止一个。
佛法应该是广博的,不要一部到底。学经就是这样子的。感兴趣就念,就背经,背经是童子功啊。五堂功课,加上金刚经,法华经,普门品,地藏经,弥陀经,这些都要背,就算不能倒背如流,至少要很熟悉。我看,这些多经你背下来,像唐诗一样,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个基本功很厉害。
练武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啊。武是佛教的理论,你去听大德开示,或是藏地祖师讲论,还是现在法师的开示,都是属于武的部分。武术就是表演的很好看,像很多人讲道理讲一大堆,就是表演武术。但没有功底,佛经不会背,自己烦恼就解决不了。
所以要找善知识,你先要会这么。不然你怎么去找善知识?看到一个人,表演一些神通,或者讲一些大话,你就以为是善知识。而且遇到了善知识,你想跟他学什么?要有功底,大善知识相当于大学水平,你要先进大学。如果还是小学的,你遇到善知识,也没有用,不会受用。
像禅宗很多开悟的,好像就临门一脚,师父随便讲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开悟了。但你去看那些开悟的祖师,往往都是功底深厚。很简单,法达禅师来拜六祖时,头不着地,法达禅师的功底也是深厚,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起码都很有见地,就差师父的临门一脚。所以六祖一点,他就开悟了。
还有历史上有名的周金刚,这个人讲金刚经讲的很好,金刚经的钞书,可以写两大箩筐,然后要挑着去降魔。他说南方的魔子魔孙,能不用文字慧解,就能成佛。所以他要去辩论。结果到了六祖那里,六祖一点拨,就开悟了。你就可见,这些开悟的人,本来都不是等闲之辈,他到了六祖,才能得应。
六祖在世时,收的弟子成千,但真开悟的,有大作为的,也才几十个而已。这些大作为的人,不仅是善根深厚,而且功底很深。才能统领一方。修行过程要有两个条件,一个是地缘,一个是善知识。尤其是在家人要修行,我建议多去供养僧宝。以前曾有个团体,修地藏经的,但就不承认僧宝的功德,所以维系不了多久。没有祖师和僧宝的加持,修道的境界想要再上一个层次,很困难。
学佛先上求佛道,才能下化众生。刚入佛门,应该多供僧,造佛像,护持寺院,尤其是在家居士。因为僧宝有强大的加持力,而目前你能量不足,所以应该先上求加持。如果你很有能力的时候,你再来下化,下化包括放生,做慈善,下施等。上求是因为你能量不足,要向能量足的僧宝去求,下化是你能量够了,再来度化。你这样子才能走的很远。很多人修到一定境界,就卡住满足自己的所得,不会上进了。包括是法师,还是在家人,有些人年轻就做方丈住持,被名闻利养卡住,一辈子虽然很有福报,但功底就差很多。
就以虚云老和尚为例,云公能够影响一两百年,甚至到海外,是因为他功底深厚。云公十九岁出家,出家后先闭关证得境界,又舍弃境界,到处参学,一直到五十六岁开悟。这三十多年时间中,如果他想要做一山一寺的住持,是很容易的。但他没有,而是一直到开悟。开悟后才真正来度众生。所以他的功底就很深厚。
四大高僧中,功底都非常之深。像印光大师,他闭关三十年,修个三十年,几乎不出来弘法,就靠写信,他的法就非常之精湛。太虚大师,他在普陀山闭关开悟得了境界后,才出来弘扬佛教。现在很多人提倡人间佛教,只知道世俗化,却不提当时太虚大师当时也是闭关阅藏才得如此的水平。所以说,佛法不应该太肤浅,要沉得住气,要打好功底。
一般人修出一点成就,很容易被名闻利养所迷惑,做应酬僧去了。大概我们都知道世俗的不好的境界是种考验。却不知道,别人赞叹、名闻利养也是很大的魔考,很容易就变成福报很大,但无法解脱。
有些人年轻就急着要度众生,大可不必,现在修证的境界还很差,自己都度不了,又如何度人。更应该够在功底上花功夫。包括两点,一点是参禅,一种是念诵,背经。这个是佛教的基本功。这些基本功都是寂静的。修道人无法喧闹,不像开演唱会,大家一起很嗨。人要保持寂静的功夫,智慧自然就会生起。所以寺院中,要参禅,念诵,都是寂静的功夫。佛法的生命力的成长,都在寂静中成长的。
我观察过历史上很多法,喧闹过度的,往往消失的特别快。很明显,禅宗中南宗和北宗两大块。北宋的神秀,也是一代高僧,法相庄严,是武则天的国师。他的法就带着富贵相。但太喧闹了,沉寂下来。而惠能的法,没有那么大的动静,都留在山林中,结果却保存的最久。这应该给我们很多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