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久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讲的是一个美国爸爸有了儿子后在家里装了若干摄像头,不间断的拍摄儿子的一点一滴,把儿子的成长记录在巨大的硬盘里。我没跟踪过这新闻不知道他是否还在记录,打算记录到什么时候,这个新闻倒是引发过一个联想,就是如果每个人都配给一个超级智能的机器人他可以无处不在的记录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选一个时间把之前的所有和你有关的数据收集到一起可以剪辑出非常牛逼的电影吗?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少年时代》和这个联想沾边,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看完除了享受之外又多了很多其他联想。这个电影选了固定的几个人连续拍了12年,其中男主人公从6岁开始拍这个电影,拍完已经成人,在一个电影里真实的展现了一个人12年的变化,这点仅从视觉角度看已经足够震撼,何况里面还有熟悉的故事以及一系列人世间永恒的问题,很想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看完热泪盈眶想翻翻旧相册有一瞬间恨不得重新来过。
不计成败的花12年时间就为了拍一个电影我觉得是极其奢侈极其疯狂也极其的有耐心的一件事,导演本身的行为就让我惊叹不已,还有投资人,不知道为什么我看完后总想到投资人,真牛逼呀,敢花钱养着导演12年做这么一个没谱的事,真是太牛了。
说这个电影和我的联想沾边,是因为电影还不是绝对的记录真实,只是演员在时间的变化上是真实的,内容还是导演的设计和选择,尽管风格非常的生活化就像他著名的《爱在三部曲》一样看似很随意。但就在这随意般的选择和剪辑里,导演极其自然的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导演的主观世界,在这里导演通过几个固定人物探讨了成长、成熟以及岁月的残酷,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兴趣反映的作者的审美、趣味以及价值主张,我觉得这是导演对他的自我的探索,另一个世界是客观的世界,导演通过一系列有开始没结局的人物还原了生活的无序和不可控性,这些人打破了导演的主观世界,他们和主人公的碰撞弱化了故事性增强了真实性,让观众忍不住要想滴滴答答一刻也不停的时间到底是什么?天地不仁,人在这滴滴答答的流逝里到底有什么意义?导演什么也没说只是让观众感受“你只是活在时间里”。这两个世界互相消解又互相牵引,看完会让人联想到许许多多电影外的东西。
在电影这12年的时间里主要人物大概是这个样子:
父亲:感性、温和、浪漫,风度翩翩潇洒自由的文艺青年、喜欢音乐和富有革新精神的东西,年轻时一不小心当了爸爸但并没当爸爸的能力,虽然爱孩子但很多事也无能为力,节假日的间隙里和孩子们欢聚,他善于和孩子们精神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灵希望他们活得开阔而奔放,他说“人生其实是一场即兴的表演”,他身上处处体现着情怀,但最终狂放不羁的父亲逐渐成熟,重建家庭不知不觉成了崇尚平衡的中年人,他这种人似乎早早的就知道了自己要的是什么,但始终没有好的办法克服生活的困难,最后在磕磕绊绊中领悟了平衡的意义,他在车上的两个桥段“拒不承认曾答应把车送给孩子的承诺”和“把自制的披头士唱片送给儿子当生日礼物”演出了成人的无奈和对孩子的拳拳爱意,让人不胜唏嘘。
母亲:是个生活在未来的人,眼前的只是暂时的极尽所能的应付过去心里想的全是为将来的成就努力着,她积极也勇于承担责任,虽然有“我就是不习惯从被妈妈疼爱的女儿转变成照顾孩子的母亲”的苦恼,但还是兢兢业业撑了过去,一边读书一边养孩子,几次婚变无数次的搬家,最后得到了理想的工作,孩子长大成人考上大学,但看着孩子一个个离开他突然情绪失控:“我以为人生不止这些,我以为人生可以有更多。”在电影开始她曾愤怒的说“你以为我不想去酒吧不想玩乐吗?那个夏天我有了一个女儿,一切就都结束了!”,整个电影里她拼死拼活的为有了孩子之后的一切忙活着,等把一切都忙活过去,以为终于可以开始梦寐以求了却发现什么都没有,自己也老了,让人看了忽然有种Bohemian Rhapsody里的感伤“Too late, my time has come”。
小男孩:该片的主角,片子开始时他六岁,结束时他十八岁开着车奔赴在去大学的路上。虽然父母离异但他也算幸运,因为他有一个负责任又能干的妈妈,有一个象朋友般的爸爸,还有一个可爱的姐姐,在这近三个小时的电影里他目睹父母吵架,被继父伤害自尊,无数次的跟着母亲搬家,不断的认识新玩伴又不断的和新玩伴告别,第一次参加party,第一次和女孩谈起理想,第一次做爱,第一次不回家,做兼职爱上摄影爱上艺术参赛得奖被女友分手考上大学被全家祝福开车在去大学的公路上……他的趣味和价值观更倾向电影里的父亲,但比父亲内向很多,他敏感有很多自己的感受和判断但又不急于向外界表达,他一直活在家人的庇护下,电影结束时是他长大成人的开始,不知导演要是把他在拍12年会是什么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