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从语言消失的地方开始的。这篇文章算是读《在细雨中呼喊》有感,余华先生很幽默,网络称他段子手,可是这本书让人心情沉重得无法呼吸,不对,不是仅仅是这一本,《活着》本身也让人本压得透不过气来。所以,看完后只想静静地静静地舔舐自己,抚慰生存时遭受的苦痛。
《在细雨中呼喊》中的人物除了死没有其他结局,这让一直活在光明尾巴的我非常不适应,因为我不知道我该反思的是谁的人生。可能余华先生看透人生,看淡生死,每个人最终的结局都是死,只不过或早或晚的不同而已。
小说是以孙光林的视角展开的,他兄弟三人,生活在贫穷的南门,父亲一开始还为家庭而努力工作,后来爬上寡妇的床,搬尽了家中的能搬的一切,而母亲是地道的农村妇女,生活不能自己,一切围着老公孩子转,老公就是自己的天,就算老公背叛自己,她恨的也只是寡妇。孙光林上有哥哥孙光平,下有弟弟孙光明,处在中间的他一直冷漠地观察着一切,始终是一个局外人的模样生活在那个充满贫穷没有爱的家里。在他六岁的时候被军人王立强领养去了孙荡,原本幸福的生活可以就此展开,可是刚呆五年,王立强因为被人揭发婚外情而鱼死网破,孙光林的养母李秀英原本就是身体孱弱,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丈夫一死,她活下去的支撑就消失了,所以在孙光林的帮助下离开了孙荡。
整本书围绕着孙光林在南门以及离开南门的生活而展开,在南门的时候,孙光林的生活如同这本书一样压得无法呼吸,所以他渴望离开,但是在孙荡的五年他也想过回来,毕竟南门才是他的根,不管父亲和祖父多么的不堪,不管在南门他从未感受到爱,至少这里是他的“家”。第一次离开南门是被王立强收养,第二次是他外出求学。第一次离开他还太小,面对生活他无法自主,他去孙荡认识了国庆和刘小青,三个孩子共同面对生活的友谊支撑着他被领养的五年,就算最后离开也是两位好友的帮助。可是最后他们彼此的命运如何没有交代,只是国庆没有读书,选择了苦力劳动。第二次离开外出求学,他遇到了挚友—孙宇,只是最后这人生挚友,这跟他分享成长中一切成长得挚友也死了,所以他好像变成了无根的浮萍,尽管后来他渴望和鲁鲁的友情,可是在他帮助鲁鲁摆脱同学欺侮的时候,鲁鲁害怕他这个“现实中的哥哥”而逃走了,鲁鲁是同村孙玉清的儿子,可是孙玉清不认识孙光林了。最后孙玉清因为接客被送进劳改所,鲁鲁变成了守护母亲的“孤儿”。
里面的人物与遇见的都是那样自然,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是那样的水到渠成。弟弟孙光平溺水,因为救人而牺牲,哥哥孙光平结婚成家,母亲病逝,父亲呢最后躲进了寡妇的家。
所有人的命运都让人沉重,所以不仅是孙光林想逃,他的哥哥也想逃,在命运的深处呼喊,渴望自由,渴望新鲜的空气,只是他哥哥呐喊了没一会就向命运屈服了,向人性最低级的欲望妥协了,而孙光林本就不受家庭的重视,所以他也在忽视中顺利地逃离了南门。
没有结局可能就是最真的结局,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呼喊中前进,要么沉沦要么升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