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本文的動機起自建構知識的過程:寫!寫!寫!|亞里士多德Aristotle
,我認為個人構建新知識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寫作。寫作可大可小,可以只是一條短短的筆記,但我以為要形成比較有架構的思想,要能讓筆記之間互相衝撞形成比較平衡的觀點,還是需要以文章的形式交付才可以。
至於這次為什麼寫這個題目呢?因為學生怎樣學習
我主要關切中小學生怎樣形成技藝,我進一步聯想到形成技藝與形成價值觀的不同,前者為後者之必要非充分條件,要形成個人價值觀,還需要遠多於「重複、循序漸進、檢驗」的努力。
學習有兩類,一類學習涉及價值判斷、建立世界觀等更多複雜的問題,過去進行此類教育的場所比較是私人辦的貴族學校,往往僅有有錢有閒的人才有餘裕在此間思考高級問題,這類人我稱他為「求道者」;另一類學習涉及掌握求生技藝,假如你是個研究員,你要掌握好做研究的方法、怎樣寫好報告,這類人或許可以統稱為「學習技藝的人」,學鋼琴的人、研究員、汽車修理師傅、漁夫都是此類。
學習技藝的人自古有之,應該說每個人活著總要有兩把刷子吧。二戰後興起的全民可以享有的學習技藝場所:國民教育。為了訓練大眾能在工業化時代順利生產,國民教育環節包含1.小學時期讓孩童適應規律的作息、一日三餐的節奏(這些都未必是「對」的,但是是可以服務於工業生產的);2.訓練學子掌握讀寫及體育技術、理化生物等認知世界的基本素養;並通過3.社會歷史道德等科目的灌輸培養學童服從規範的態度,這些都有助於他們在15歲左右可以於社會裡開始在某專業中為自己謀求出路。
隨大學教育普及,大學教育越發強調專業化訴求。專業化的訴求下,就是歷史這樣偏人文關懷的科目,歷史學專業主要是訓練人怎樣鑑別史料、並對史料切合時代的解讀,跟所謂「究天人之際的」真理追求有所區別;像是金融這樣的科系,學習技藝的傾向更為明顯,大一學生普遍積極尋覓實習機會,希望盡早磨練工作技巧。經濟學的「放訊說」(signaling)表達,課堂其實不能幫助大學生培養技術,課堂只是用以取得文憑,向雇主展示自己在同齡人的標準化測驗中,能取得更佳成績,以此展示自己的資質。大學被以能否幫助學生獲得技藝的角度評量,大學生也應被歸類為「學習技藝的人」,而不是「求道者」。
2019-06-2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