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1922年应苏州学生联合会之邀所作演讲(摘记)
为什么进学校?为的是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贤名为”三达德”一知,仁,勇。三件具备才能达德成人。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怎样才能不惑呢?
最要紧的是养成判断力:
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
进一步,对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业知识;
再进一步,还须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
还要养成总体的智慧,才能得有根本的判断力,如何养成总体智慧?
笫一件,要把我们粗浮的脑筋,着实磨练他,叫他变成细密而踏实;
第二件,要把我们向来昏浊的脑筋,着实将养他,叫他变成清明;那么一件事理到跟前,我才能很从容、很莹澈的去判断他,自然不至于惑了。
以上所说的常识、学识和总体智慧,都是知育的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样才能不忧呢?
为什么仁者便会不忧?
仁,普遍人格之实现。孔子说:“仁者,人也”。意思说人格完成叫做“仁”。
人格不是单独一个人可以表见的,要从人和人的关系上看出来。
所以“仁”字从二人,郑康成解他作“相人偶”,要彼我交感亙发,成为一体,然后我的人格才能实现。
宇宙即是人生,人生即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无二无别。
仁者为何会不忧呢?
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乎两端:一曰忧成败,一曰忧得失。
仁者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所以易经六十四卦,始“干”而终“未济”;正因这永这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
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宇宙进化几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哪里配说成功?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凡做事便不会失败。所以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
换一方面来看,凡事又不会成功,几万里路挪一寸两寸能箅成功吗?
所以论语说:“知其不可为之”。
再者,我们有仁的人生观,就不忧得失。
为什么呢?因为认定这件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既没有东西为我所得,当然亦没有东西为我失。
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持”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人自然会觉得“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然会“无入而不自得”。
怎样才能不惧呢?
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
意志怎样才会坚强呢?
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曰“浩然之气,至大至刚”。“行有不慊之心则馁矣”又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招。
第二件要不为劣等欲望所牵制。
论语说: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绕指柔。
自己的意志做了嗜欲的奴隶,那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可怜人。
孔子说:“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我老实告诉诸君,做人不做到如此,决不会成为一个人。
但做到如此真是不容易,非时时刻做磨练意志工夫不可。意志磨练到家,自然看着自己应做的事,一点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藏头露尾,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要人做到“勇者不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