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也。水火醯(音同西)醢(音同海)盐梅以烹鱼肉,火单(音同产)之以薪。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丘明《昭公二十年》
大大引用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用来说明中国人处理关系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篆体字镇楼说实话,我发这一篇是有很深的用意的。然而,我知道很多人未必看得懂这段话。文言文阅读本来已经很难了,倘若要让他们从中读出一点点哲理,这又是难上加难了。
这里是齐王和晏子的一番对话,发人深省,读来意味深长,好比听最美妙的音乐,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齐国有个叫据的家伙,特别听话,齐王说啥,他都附和赞同。晏子就向齐王觐见说,这个据要不得。老是赞同,不懂得和而不同。和好比羹汤,那是经过各种配料,用水火柴相助才最终做成的。
搞好查字典╯□╰这里在强调一个人的胸襟问题,也就是现在讲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
不能因为不同意见就打压异己,也不能因为相同意见,就认为自己一切皆有道理。这些,都是不太附和中国人的中庸思想的。
一句包容理解,说得很容易,真要在实践中做到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惟愿天下人,都能心胸宽广,宰相肚里能撑船,哪怕不能容人,至少别害啊!
室内一角压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