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性里的爱与恨——《东方快车谋杀案》

人性里的爱与恨——《东方快车谋杀案》

作者: 馨诚事享 | 来源:发表于2017-11-19 22:22 被阅读51次

    因为强尼戴普,我去电影院看了新片《东方快车谋杀案》。看完之后,对这部影片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且对剧情非常地欣赏。影片越到最后,越是感动人心。强烈推荐!

    看这部电影之前,没有了解过这部影片,也不知道原来已是翻拍多次的经典作品。等到看完电影后,觉得故事相当精彩和感人才开始去了解这部电影故事的来由与原本的创作。

    《东方快车谋杀案》这部探案小说曾被多次搬上银幕,包括1974年电影版、2001年电视电影版、2010年英剧版、2015年日剧版。

    我也期待着读原著,觉得如此细腻的故事,原著应该会更加精彩。作者阿加莎能写出如此的侦探小说,着实内功强劲。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人类史上最畅销的著书作家。而将所有形式的著作算入,只有圣经与威廉·莎士比亚的著作的总销售量在她之上。其著作曾翻译成超过103种语言,总销突破20亿本。

    创作背景——小说诞生:“阿婆”经历+真实绑架案

    穿梭于欧洲多国的东方快车最早运营于1883年,从巴黎出发,一路穿越阿尔卑斯山脉,抵达伊斯坦布尔。东方快车原来是指通往欧洲东部的国际列车,但后来在各种通俗文学中均用以指代异国之旅或豪华旅游,许多小说和电影都取材于该列车。

    1931年,东方快车迎来一位特殊的女乘客——“阿婆”阿加莎·克里斯蒂。不凑巧的是,在搭乘期间,列车遇到暴雨冲垮了一段铁路,导致包括她在内的所有乘客被滞留24小时。她将这段经历与上世纪30年代轰动欧美的“林德伯格绑架案”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关于复仇的“密室杀人”故事。

    当时,美国著名飞行员查尔斯·林德伯格仅20个月大的儿子被绑架,林德伯格按照绑匪要求交付5万美元赎金后,儿子仍被撕票惨死。

    1934年,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在英国出版。

    影片不管是拍摄的豪华阵容还是丰富的场景都已深入我心。

    从大侦探波克的心思细腻,到破案的一环又一环,跌宕起伏;从谎言的揭露,到揭露出人性的善恶;从悲剧诞生后的毁灭、真相大白到最后的审判……

    影片一开始从大侦探波洛对细节的苛求开始对他的性格进行刻画。一个有重度强迫症、一丝不苟、能通过观察他人而迅速掌握对方背景的一个天才侦探。他追求一切的平衡、用尺子减少误差,展现他非黑即白的侦探本性,以及最后怎样精准地找出背后真正的犯人。

    影片在火车上几次出现的波克爱人的照片,映射了他内心深处对爱的深情,颠覆他本身对正义、非黑即白的个性。也许就是因为人性里的“爱”让他最后做出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选择。

    这人性里的爱与恨,因为恨而痛苦的一生,又因为爱而活下去的勇气,最后选择了尊于内心的选择。

    这个美国史上最知名的绑架案之一,被视为“世纪犯罪”。

    一个震惊的犯罪案件,一个孩童的逝去,让一个家庭陷入了混乱和毁灭。

    嫌疑人豪普特曼被处死后,有关此事的议论依然未平息。有些人认为他是无辜的,因为他拒绝了坦白以换取终身监禁的提议;有些人认为那个皮货商才是真凶;还有人甚至认为是林白自己或者他妻子的姐姐杀死了孩子;而豪普特曼的妻子安娜则至死都在呼吁还她丈夫清白。

    阿加莎以这个故事背景开始了创作,让那个未了结的案件,在荧幕上一次次地得到真相与赎罪。可以说是结束于一个构想的复仇计划。

    影片前后呼应。看完电影又让人能重新回头反思到之前的情节,都是一环扣一环,全都是有联系的。

    因为既往的印象,和思维的限制,我完全猜不到像影片那样的结局,也无法想象谎言与真实的一线之隔,还不熟悉的朋友去看这部剧会有不一样的视角。熟悉这个故事的朋友,至少能看到与以往不一样的拍摄手法与更豪华的影片情境。

    东方快车上的奇案一次又一次被破解,但绑架案的真凶依然成谜。


    这篇文只是对电影的个人感受,几乎没有剧透,只提了一下背景,希望去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可以一起来讨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性里的爱与恨——《东方快车谋杀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lp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