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写笔记和说笔记(用自己的话输出)
学习技巧:不要只是「抄笔记」、「画重点」,而是「写笔记」与「说笔记」的方法。我自己写与自己说出来的话,才代表我真懂。
把老师或书上讲到的尝试用自己可以理解的说法再诠释一遍并记下来,这就是写笔记。
把学到的知识、思考流程和自己心得用「我可以掌握的词」通畅的说出来,这就是说笔记。
使用方法:模拟自己给别人讲解这个理论,在脑袋裡模拟用这个理论说服他的过程,讲解和模拟回答对方的提问。遇到讲不通的就说明自己还没有掌握,返回来继续研究理解,然后再模拟讲解,直到完全能用自己的话说服对方。
上课听讲时练习「写笔记」,在家读书时练习「说笔记」
优缺点比较:(为了方便,我们把「抄笔记」与「画重点」的方法叫老方法,把「写笔记」与「说笔记」的方法叫新方法)
●旧方法只是跟着老师或书去思考,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懂了,但其实只是「跟着阅读所以好像懂」
●旧方法只是抄别人的板书、画他人的重点,那麽不自觉「脑袋就会休眠」、「思考就会懒散」,很难留下印象
●旧方法没有进行思考,自然做不到真正理解,只能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旧方法死记硬背,自然只能靠多次反复记忆才能收到效果,事倍功半
●写笔记是用自己懂的词语,把重点重新描述一次,自然会思考整理一遍,是简单的输出。
●说笔记就是假装自己要把这个知识、理论传授给别人,甚至要跟别人辩论这个思想时,我会怎麽说?演练看看?或是把这个思辨过程写进笔记中。这样对知识的理解是全方位的,更深一步。
●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写笔记」与「说笔记」的过程中,可以让自己独立思考,只有自己尝试写一遍、练习说一遍,才会发现其实思考上还有很多卡关的地方,也会发现哪些环节自己还没那麽懂的。
●融会贯通:在「写笔记」与「说笔记」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已知的知识来讲解未知的知识,运用已有的词语来说明新的词语,可以让「新学习」跟「旧学习」连接在一起,把自己以前到现在的知识「重新融会贯通一次」
●知识的模块化,一旦真正理解某个知识的背后机理,自然会融入到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整体,很容易模块化,调用知识的时候便不再是单个知识点,而是成片的、成系统的调用知识。这也是专家厉害的原因。
其他小技巧
●读文章最少来一句评语
●读书写下重点及方法的背后原因。比如写笔记和说笔记法其实就是试着使用知识,直接内化,多角度刺激感官,效果当然更好,还有就是
●多讨论交流
●记录框架结构,然后根据框架架构补全文章
第二部分:记录自己的错误
犯错后收益的关键:
●是否学会正确的去犯错?
●是否能高效率的避免重複犯错?
机理
●要勇于挑战「第一次的错误」,因为在犯错的风险裡隐藏着的更好的可能性,如果都不去挑战风险,想要永远不犯错,反而会进步得比别人更慢。
●有时候犯个错误,会让我们「更深刻体验到」某种原理原则的存在,体会原理的边界,这时候才会「真正学会」。
●有些老师在教学生时,先让学生做,然后等学生犯错后,才说明原因,这时候学生的认识反而会更全面(因为同时体验了正反面)
●人不可能不犯错,甚至很多时候我们会因犯错而「发现」。
犯错是有成本的,犯错和收益之间的平衡要把握。
在没有经验可以吸取的地方,进行试验,并把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总结,在犯错中不断修正,最终找出更好的解答的过程。
试验的过程:
●实验:在生活或工作上採取某些行动,并在笔记中记录这些行动。
●观察:尤其纪录每一个步骤与环节产生的现象。
●解说:在笔记中尝试解释每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预测:从原因去推测其他可能性。
●再实验与观察:进一步实验我假设的可能性,验证这些可能性。
●如果犯错:推翻可能性,重新解说与预测。
●如果证明:那我就得到更好的可能性。
使用:
●【挑战可能性】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测试不同的流程、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应用场景、替代方案有哪些,看看表现如何。
●【经验固化成模板】把执行各种工作的流程步骤都笔记下来,把经验写成科学实验步骤或清单,以后按着步骤或清单进行,减少错误
●【拟定试验计划】名人的各种年内XX挑战,比如要结识多少个某领域的牛人。
没有科学实验精神无法找出关键点,没有犯错精神无法发现新天地,但是科学方法一定会控制变因,这样才能持续进步与找出关键,而我们可以利用有效的「实验笔记法」
第三部分:四个帮助你快速成长与建立观点的写作练习
在开始这样的写作练习前,先抛开写得好,或写给别人看的束缚。因为学习型写作目的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如果太在意别人会怎麽看,不仅写不出来,而且写不真诚。当然透过分享邀请更多对话,也可以帮助成长。但一开始,先从私写作开始比较好。
练习1. 条列重点
第一个写作练习是学会条列重点,看似简单,裡面却有些小诀窍。技巧是:(关键在重点上:想到的列出来--->精炼关键字--->理清关系--->查漏补缺,这样提纲已成,剩下的就是补充支持材料了)
●先抓出你看到或想到的几个重点
●用关键字或关键句浓缩描述这些重点
●尝试条列这些重点,条列时思考他们的次序
●然后跳开原文,尝试用你的话说明这些重点
●想想看有没有其他原文没有的,或是原本没看到的重点
把複杂的事情归纳出几个重点,并且用关键字描述重点,这可以练习把複杂知识浓缩成概念,概念帮助我们更容易吸收。【概念化】
把重点条列出,并排出次序,然后针对每一点重点作阐述,这能帮助我们在自己的脑中建立自己可以理解的清晰架构。【里关系】
上述步骤有助于理清一些思绪,并且可以因为这样的写作刺激,抓出我们原本没有想到、没有注意到的一些新的重点,扩展思考的范围。【查遗漏】
练习2. 穷举范畴【思考清单或思维模型】
第二个写作练习是尝试去穷举你所面对的问题、知识、事件与思考的完整范畴。技巧是:【深(要有深度,发现背后机理),广(思路要广,穷尽对所有方面的影响),长(事件的历史变迁),总(整理分析归类,建立整体框架)】
●从一个事件,看到背后的世界现象。
●想办法穷尽背后世界现象的所有面向。
●适当分析这一现象的历史变迁
●把这一现象放到一个更大的范围里看,这个现象该如何对待
●然后帮这个世界现象作分类定义。
这样写作刺激可以帮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尽可能客观全面的评估,有助于建立风险评估与保险策略,或是发现问题之外的缺口或契机。
归纳范畴的写作练习,帮我们学会怎麽鸟瞰一个事件,并且看出事情的完整脉络,当你用在描述一个问题时,也能讲出比别人更深入又精炼的内容。
练习3. 分析追问
第三个写作练习是,对每一个论点、说法追问「为什麽」,自问自答,把自己想到的「因为...所以...」写出来。
●关键的技巧则是不只「往前」,也要「往后」追问,往前追问这个做法的成因?往后追问这个做法的影响?然后串连写出有效的「前因后果」观点分析。【前追原因,后看影响,形成完整锁链】
●尤其对一些习以为常的结论、建议,重新透过写作练习来追问为什麽?为什麽是这个结论?这个结论带来什麽好处或坏处?【怀疑原点,重新论证过程,揭示内部逻辑】
分析观点的写作练习,帮助我们把事情看得更深更远,从而可以做出更好的选择。而这样写作出的企划或论点,会比单纯只讲结论更容易说服别人。
练习4. 翻转想法
第四个写作练习
●在前三个练习或思考都结束后,尝试挑战自己创造独一无二的观点,练习多问自己「但是...」、「如果...会怎样...」、「还有可能...」、「为什麽不?」这样的问句。【转折】
●任何事情总是会有反面,不同的前提会导出不同的结论,所以在练习写作时,试着给自己一个「多角度的」挑战,写出翻转的想法。
翻转想法的写作练习,并不是否定原本的论点,反而是帮我们更加确定或修正一个论点的正确性与周延性,如果在翻转想法后你依然可以证明这个论点,那麽才是真正学会了这个理论或知识。
总结:这也是思考的基本公式,也就是思维模型,多多总结使用思维模型有利于思维方式的快速建立,便于形成体系。
虽然是思考模型,但把思考写成文字有几个额外好处:
●文字是一种确定,帮跳耀的思想呈现出可理解的脉络(立体的思考--->平面的思维导图--->线型的文字)
●语句本身需要逻辑,写出来更能检查思想逻辑的正确性
●有了脉络以后自己或他人才能重复照着做,(经验的备用)
●写成文字以后才不会忘记(保存,大脑是用来思考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