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山旱窝的路,我最早的记忆是骑龙岗老路。
旱窝原来没有大路,只有小路。山路没有名字,只是因为经过骑龙岗,所以叫骑龙岗路。对于旱窝人而言,前往才口管区也只有骑龙岗老路一条道。它是一条白天也会令人害怕的路,一方面是路况崎岖复杂,另一方面主要是骑龙岗埋葬了很多死人。夜晚更是无人问津,谈骑龙岗让人不寒而栗。
我大概四岁时就跟着家人走过这条路。路上,隔几步就可以看见一穴坟冢,惊悚的阴影使我做了不少可怕的噩梦。在离骑龙岗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地方叫乌石岽,那里有一座祖先的坟墓。祖先是清朝末年的教书先生,爷爷说再远也要去祭拜,不能荒芜了。大家祭拜先人,年年如是,祈愿保平安,万事顺遂。在90年代以前,这条路一直充当着重要的交通要道。走过这条路的每一个人,大都是大汗淋漓,累得气喘吁吁。不是山路难走,而是坟冢令人寒毛卓竖连走带跑。长此以往,旱窝人个个都练就了一身能跑善跳的本领。
搬到竹松居后,旱窝开了一条新路,这条路成了追梦人的路。
开新路之前,有一段时间出行走的是石子路。石子路经过公王潭,潭水不深,经常有鸭子在这里游走,更多时候是妇女在这里洗衣服、洗菜等。公王潭旁有公王爷庙,公王爷庙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逢年过节有人烧香,香火鼎盛。有一次去韩山小学上学,碰上下大雨,小溪洪水凶猛。我和姐姐不敢走过去,又担心迟到,哭起了鼻子。爸爸看见我们在哭,且水流湍急,只好抽身背我们过去。爸爸撸起裤腿,每走一步都试探一下水深,站稳了才慢慢移动另一只脚。送完姐姐过溪,再送我过溪,来回走了四次,以致爸爸的裤子全湿了。到了下午放学回家,爸爸已经在溪边等我们了。
开新路之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离公王潭很近的山坳。这个地方生长了很多大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老树直逼云霄,三五个人围着抱也抱不过来,看着就觉得很壮观。据说这些树是山里守护神的化身,保护着山窝里每一个父老乡亲。树叶遮天蔽日,树枝盘根错节。每当果子成熟的时候,风轻轻曳动,树上掉下来的果实就像天上下的雨,掉得满地都是。要是肚子饿了,用果子充饥还能剩下一顿米饭。这里还生长了山芋、兰花、烧仙草、贡梨……很受大家喜爱。
上学经过这条路,每次都觉得这条路那么长,上学要花很长时间。最令人困扰的是上下学遇到下雨,道路泥泞。一旦赶上这种时节,鞋子就很容易坏。为了防止鞋子坏掉,我索性打赤脚。这倒也是一种方法,只是踩到石子或针眼的话,那种痛苦会让人毕生难忘。路面滑自然也是要克服的,稍不留神,脚崴是分分钟可能发生的事情。打赤脚在夏天是可以的,但是到了冬天就不行,光脚丫子走在冰冷的地面,人也是遭罪。走过这条路的人,大都学会了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品质。正是有了这样的品质,人才会立志走出大山,成为追梦人。
后来,旱窝的路成了游子的归乡路。
时光易老,幼时的伙伴渐渐长大。走出大山后,后生们到全国各地发展,各散东西。旱窝人稀疏了,只留下孤寡老人和幼小儿童。路边荆棘密布,杂草丛生,路变得越来越小。放假的时候,从城市回家,不免让人感慨:我的家乡为什么这样偏僻贫穷?父亲开摩托车载我回家,路上有很多石子,车子颠簸得很厉害,坐着很不舒服。路上见到一位老乡,老乡笑着说上一句:“文化人回家了。”在外闯荡是劳累的,走回到熟悉的乡间小路,看到巍峨耸立的韩山,纷纷扰扰的烦恼也随之消除了。大山仿佛像妈妈一样在召唤:“回来了就不想烦恼事,在家好好歇息。”回家的路上,孩童时的各种记忆历历在目,就像昨天发生的事情,难免让人眼眶盈满泪水。路是原样,人成各,今非昨。
为什么韩山越来越少人?为什么旱窝那么贫困落后?归根到底是大家往外发展,不念初心,忘记了根。于是,旧屋倒塌,道路杂草丛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出门在外的游子、学有所成的知识分子、积累了财富的商人应该想方设法把家乡建设好。要打赢脱贫攻坚的战役,首要的就是先修路。路通了,韩山才有发展,发展才有希望。
韩山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地方,旱窝更是当代的世外桃源。春天,雾雨朦胧,鸟语花香,山花浪漫;夏天,水流湍急,蝉噪林静,艳阳高照;秋天,五谷丰登,秋风飒爽,落叶飘零;冬天,雾凇挂梢,寒冬冷月,松竹坚挺。如今,我们要把修路作为奋斗的目标。有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情冷漠、事不关己。我们不要这样,我们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020.7.2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