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意志四个方面。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高效表现的基础。
最近几年大肆流行时间管理,可是实践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烦恼,为什么不能很好地践行,是因为制定得不好吗?有时候做得很好了,又会想怎么持续良好的状态。之前也听过管理精力的说法。直到看了书之后才明白精力是什么,以及如何管理我们的精力。看了部分内容之后就立即尝试改变,首先就是睡眠。重新佩戴手环监测睡眠质量,睡前把手机放远,然后进行睡前冥想。最近总对自己讲,让一件事情持续下去是需要付出努力的。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睡眠的重要性,尤其当我们熬夜之后感觉更甚。可是在平常生活却又一再不重视睡眠呢?
生活中各种变量让我们本来就不固定的习惯变得更加流离失所。不是我们不想早睡早起,只是我们缺少方法和定力。为什么晚上舍不得睡觉,早上舍不得起床呢?我的分析是一天下来还留有遗憾,想通过熬夜弥补一点是一点,可是第二天又接踵而至,因为没有休息好,第二天会萎靡不振,做事没有效率,跟不上节奏,导致的结果是晚上又熬夜了。俗称恶性循环,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件,是有惯性存在的,想要改变,要么外力干预,要么巨大的良知发现,改变旧有思维模式。其实不管我们面对的是怎样的一天,都应该秉持着一种释然的态度,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用最真诚的内心回顾一天的日常,肯定取得的成果,在第二天或者以后的日子里改进那些做得不好的。
体力的第二个重要来源是食物。进食不足的代价——不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糖原转化为能量——是明显的。大多数人都没有体验过长期饥饿,但我们都清楚饥肠辘辘的感觉,以及它对我们各方面能力有效功能发挥的影响。饥饿的情况下,除食物之外很难有其它事务能吸引注意力。另外,长期过度进食则是过度“恢复”的典型代表,导致身体肥胖,损害精力。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为了让自己苗条一点,挨饿两天,结果是头昏脑涨,全身无力,没想到饥饿可以让人变成那样。不由得想起凯文·卡特的《饥饿的苏丹》,一只秃鹰在虎视眈眈一个饿到抬不起头骨瘦如柴的小孩。所以食物可以提供给人能量,可以让人正常生活,让人维持生命。
前年因为受限于剖腹产半年后才能锻炼,所以前大半年就荒废了运动。这一借口着实变成了自己懒动的保护甲。直到现在,肚子上的肉还没有减下来。有时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吃下了食物,有时没有必要吃也会进食,完全不受控制的状态。明明知道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营养过剩的,却怎么也做不到控制饮食。这不是明显的过度“恢复”的代表吗?一直也在尝试恢复到怀孕之前相对好的身材,可是却变得没那么容易了。都说良好的身体是管住嘴、迈开脚。不好的容易学,好的品质却需要拿出决心学习。
虽然全书没有读完,却能促使自己思考和改变,这就是阅读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