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一则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石通过研究突变基因“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的信息,在社交媒体中广为传播。有网友指出,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背后肯定存在严重的学术腐败,呼吁严查。”
据上游新闻记者核实发现,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官网在线展示栏目中,展示了来自云南代表队生命科学类的小学组参赛项目《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作者是来自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的陈某石。官网显示,该研究项目获得了2019年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
陈同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网络上曝光之后,引发众多网友质疑。网友们认为,作为一个小学生,根本不可能有相应的知识储备用于研究生物科学的相关课题。
相关实验记录显示,2018年1月6日,陈同学在指导教师、盘龙小区教师吕冬梅的带领下,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与“陈老师和杨老师商量开展参与研究工作”。
同年1月9日,陈同学表示老师们给了他“一个基因”,随后陈同学“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在实验记录上,陈同学手写了“基因(遗传因子)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的笔记。
1月10日实验记录中,陈同学表现出了困惑,直言“还是不太了解基因”,但在老师的帮助下明白了“基因要翻译成蛋白后才能发挥作用”的道理。到了2018年1月13日,陈同学就表示了解了PCR技术的原理,知道了PCR引物的设计等,了解了为何通过荧光强弱就可以知道哪些基因的RNA表达水平。
一所985大学在读博士生李玲对上游新闻记者表示,根据陈同学的实验记录,刚开始他连基因是什么都不清楚,“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小朋友,怎么可能明白基因片段和癌症直接的关系?”
知名医疗媒体账号“丁香园”评论说,“纵观整个获奖项目,不论是项目的立意,还是后期具体的实验设计,都和一个硕士、甚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一般无二。”
网络上有传言称,陈同学的父母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肿瘤信号转导学科组的两位研究员,陈同学正是在父母的帮助下完成了课题研究。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回应表示,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我所研究员之子,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从翟天临案,再到饶毅“举报信”背后:学术科研造假的冰山一角,现在小学生也可以堂而皇之的弄项目拿奖了,这是当着全国学子的面给大家喂狗shit呢,再这么下去,国家的学术信誉都被糟蹋光了。。。
给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支个招:下次评奖增加个直播答辩环节呗?让大家也欣赏下神童风采。
极客晨星少儿编程
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让孩子通过学习编程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赶紧行动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