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问:“大人与物同体,如何《大学》又说个厚薄?”
先生曰:“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比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
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
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
至亲与路人同是爱的,如箪食豆羹,得则生,不得则死,不能两全,宁救至亲,不救路人,心又忍得?
这是道理合该如此。及至吾身与至亲,更不得分别彼此厚薄。盖以仁民爱物皆从此出,此处可忍,更无所不忍矣。
《大学》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然的条理,不可逾越,此便谓之义;顺这个条理,便谓之礼;知此条理,便谓之智;终始是这条理,便谓之信。”

【译文】
有同学问:“圣人和万物同是一个整体,为什么《大学》却要分个厚薄呢?”
先生说:“只是因为道理本来就有厚薄的差别。比如虽说人与万物同体,咱们这身体也是一体,但是遇到危险,用那双手双脚去护住头和眼睛,难道是偏爱眼睛和头,要薄手脚吗?
人对于禽兽和草木同样都热爱,用草木去喂禽兽,又如何忍心呢?同样爱人与禽兽,但是要把那禽兽宰了供养亲人、祭祀先祖、招待宾客,这又如何忍心呢?人对于至亲和路人的爱是一样的,但是如果只有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就活,得不到就死,不能两全,那一定是救自己的亲人,而不救那路人,这又如何忍心呢?这是因为道理本该如此。
《大学》里讲的所谓厚薄,是良知上自有的条理,不可逾越,这就是义;遵循这条理,就是礼;明白这条理,就是智;始终坚持这个理,就是信。”

【浅谈】
1、这位同学所问的厚薄,是儒家时常讲的厚薄亲疏,其实是次序的意思,即有本有末,有先有后。《大学》里的厚薄即修身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修身为本、为厚,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末,为次。若这个根本,先后次序乱了,就不可能达到最后平天下的目标。也即养花先养根,然后才有可能枝叶繁茂,花开在眼前。
3、张居正说:“就像那树根既枯了,却要它枝叶茂盛,必无此理。”说到家国情怀,如果从大的概念来看,厚指国,薄指家。有国才有家,大河有水,小河才能满,爱其国,家才有保障,而不是相反。
4、今天太多人观念在这上面是混乱的,就是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中国如果和西方来比,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西方像有限责任公司,国家只对国民负有限责任,是靠自己自生自灭的;
5、而中国自古是大一统的国家和文化,国家大领导更像是家长,对每个成员负无限责任,所以才有今天中国的防疫政策与西方截然相反。这正是儒家价值观的根本,推己及人,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不可能抛下任何一个人,那怕七老八十。
6、其次,中国人的推己及人又如孟子讲的,各人自扫檐前雪。比如孟子说:“如果舜的父亲杀了人,他是天子,他该怎么办?他应该抛弃天子之位带着父亲逃跑,而不是‘秉公执法’。”中国人的仁爱是如水之涟渏,有等差的爱,而不是西方所谓的博爱就在上此。
7、为什么?比如,你爱自己的父母、子女,一定比别人的父母多。大饥荒时,一个馒头,你与父亲各分半个能活下去,但另外一个老人怎么办?你一定忍心让他饿着;草木禽兽你也爱,但你可以割草喂羊喂牛,也可以杀牛宰牛颐养双亲,同样可以做到,这便是接地气的爱,很真实。
8、所以,中国人说的与物同体,绝对不是死板的与物同体,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同就同,该分就分。比如一家人照相,一定不是死板的站成一排,而是相互交错,相亲相拥,才算亲如一家;分开,儿子是学生,妈妈是会计, 爸爸是老板,各人有各人的角色定位。
9、先生最后讲清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定义,真是精准!也可联系他前面的异端论,和普通老百姓想法一样的,就是同心同德;和普通老百姓想法不一样的,就是异端。太棒了!
10、这正是墨子的兼爱(或所谓西方的博爱)不能是中国人讲的仁。先生将厚薄、本末,次序消融在良知之中,即“道理合该如此”遵循良知而发的情感就是仁;良知上的条理是义;顺从条理则为礼,知道条理则为智、坚持条理则为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