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之中我最爱者,不过柳永。但我喜爱他,不是因为他的那一首《雨霖玲》,也不是那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想过无数次,要为柳永写一篇属于他的与众不同的文章,也想过无数个文章的开头,可能是太过于喜欢,可能柳永本身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让我“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情之所起,却不知如何抒怀?不如,就从改变柳永一生际遇的《鹤冲天•黄金榜上》说起吧!
上阙: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游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这一年柳永进士科考落地,顺便发了一纸“牢骚言”,这便是《鹤冲天》。柳永说:“在那金子题名的榜上,我只不过偶然失去取得状元的机会。即使是明君当道的年代,也有错失贤才的可能,我又能怎样呢?既然没有好的机遇,为何不随性游乐呢!不必为了功名患得患失,一个有才华的诗人不会亚于公卿将相。”
读罢,我真的太喜欢柳永了,喜欢他的“坦荡、直率、乐观”。你看他词中所述,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我落榜了,心里好难过。哎,我是为卿称相的材料,大概是运气不好。没关系的,一次而已,别难过。现在尽情享乐,让自己高兴起来,反正有才华,迟早能做官”。
柳永特别的可爱,明明难过的要死,也因为觉得自己有才华却不得志,所以自我安慰,一是不要沉浸在难过中,要让自己快乐。二是自己实际是有才干的,所以不要过分担心,是金子总会发光。事实证明,柳永确实有才,进士没中,一首《鹤冲天》一出,谁与争锋?直接上达天听,导致柳永摊上大事了。
宋仁宗留意儒雅,柳永词整的太直白,直白地真理是不能听的。仁宗一怒,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直接断送了柳永三十功名。
是什么让仁宗大怒呢?坏就坏在柳永其人,太随性,安慰自己安慰过头了,非要在下阙写段“艳遇”。
下阙: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凭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皇帝看了认为这个人不但自大狂傲,还这么轻浮不正经。庙堂之高伟神圣,岂是你那儿女私情能比拟的,你居然这样比喻。既然你觉得谈情作乐胜于功名,你就去写歌填词吧!
其实柳永真的很冤,这如果不是好词,能脍炙人口的传入仁宗之耳吗?偏偏仁宗就是不喜欢柳永这种人,管你有才莫有?老子不爽你,小子,你惨了。
从此世间再无柳三变,只有“奉旨填词的柳永”,有句话叫做“看破不说破”,柳永违背的是以皇帝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价值观,一个非主流大行其道,不被惨灭,才怪!
有很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渴望得到重用的诗词,都是引经据典的表达抱负,很少有柳永这样随性、狂绢的表达,放在现在我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当时的柳永确实挑战了“礼法”,才会招致祸端。可能他自己也始料未及,当时的他不过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风发少年。
柳永词作不似王勃在《滕王阁序》表达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隐喻来的高雅深厚。但也绝非低俗,他只是把很多人内心最初的感受抒发,世间哪有那么多风花雪月,哪有那么多字字珠玑,哪有时刻的引经据典?
只是柳永直白真情的流露,放错了时间,假若是他在功成名就之后,如此,谁又会为难于他。白居易不也喜欢流连那烟花巷陌,他府中蓄养了不少歌姬,不然哪来的“殷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还有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苏轼喜爱狎妓,抛弃过有身孕的小妾。怎不见得他们高尚脱俗,却偏偏衬得柳永是个可怜见得。
“笑贫不笑娼”古以有之,只是柳永未入权贵门,却先将权贵得罪干净。自此,他真的一语成谶,从此不望庙堂之高,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