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东方九型学员总群做个案教练,安平通知我的议题是“如何提高自我内在探索”
准备工作:我对个案学员进行了简单的了解,包括型号、近期在群里互动的状态、觉察日记等;
我拟定了三个教练问题,比如:关于自我成长的驱力?对于自我成长的期待?目前对自己的探索?
等到真正开始,探讨的议题是“关于界限”,我们从对界限的理解开始

过程中她开始感受自己被什么东西卡住了
或许这种“卡”就是一个入口或讯息
这个时候需要的就是一跟(也需要一份共情)
维基百科里对于“共情”的词条解释是,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这里最关键的是最后一句,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们在“共情”时,我们其实还是站在我自己的角度,我们希望使用完共情,对方可以马上从情绪中出来(一切还是从我的立场出发)。
所以,这个过程,需要更多的允许,也放下期待(教练的期待)


我自己的理解“跟”中也有“带”
跟—是建立教练关系的重要环节,当对方被允许、被接纳、被感同身受后,才会建立起信任关系,才有可能敞开(也是达成教练目标的关键)
为什么说这个跟的过程中有“带”
这里的带:是带入更多的临在
我自己的体验是从身体、呼吸更容易带入临在,这个最真实的自己,这个过程要有更多的耐心、允许(用她自己的方式)

同时,协助她启动内在的力量(这一点也是教练过程的重要环节,教练不是帮助解决问题,而是协助她看到更多的可能,找到自己内在的力量)
首先透过身体的关照,启动身体的能量,用身体的智慧显化出来,让她找到这份力量

这个过程大体持续了四十分钟,她非常临在也很放松,这个时候身体开始呈现一些讯息(这个部分应该是潜意识的)

这个部分的无力、疼痛都是一份讯息,我自己感知到或许是她与父亲的联结有缺失(父亲给我们的更多的是力量),这个右肩的无力、疼痛其实是一直在努力找寻这个联结
我开始引导她联结爸爸,并使用了语音的方式(过程中需要她闭上眼睛,用冥想的方式),更容易带她进入状态

她很快就联结上了爸爸,也感受到了那份力量

这个时候“带”的时机就到了,而这个“带”中也有“跟”
带的目的是去协助她看到并相信自己的内在力量
(只是过去我们被自己的信念束缚了,特别是受害者模式的人,一方面被植入了自卑、不配得的信念,另一方面也选择相信了自己是受害者)
让她看到自己是有选择权和选择的能力的
这个过程里是有“跟”的部分,这里的跟,更多的是跟随她(而非带她去教练预设好的方向)
“带跟”是协同的,这里的关键是:被教练者是中心,我们能做的就是一个协助者(也是拨开云雾的人)



这个过程是不断的协助她确认她已经感受到的东西(力量感、觉知感),让这份感受坚实化
当她得到确认,这份内在的力量会生长
而教练要做的就是这份发现、确认(利他为原则)
最后是收尾:反馈给她今天的议题总结


再次评估一开始的身体状况,到目前阶段有什么变化(这其实也是一份协助她确信—她可以做到)

我自己的觉察:
1、过程中不要跟得太紧,要留有时间来彼此感知(我当时的身体也是有反应的,和她隔空联结,好几个点我有和她同频共振的感觉),所以,中间的空档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为什么个案教练过程不要其他人打扰的原因)
安平私信反馈的方式特别好。

2、我们不要期待一次性可以达成什么目标(如果有“一定”,这或许有彰显之嫌),允许这个过程的自然发生

3、议题重要还是当下的人重要?

最后老师的反馈让我自己也再次确认:我自己最近触底的过程也让自己通透了一些,能够沉下来感受对方,真正以对方为中心。

最后,我有感恩她的信任和敞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