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相先生的家住在大圈沟的沟畔上。大圈沟地名的来历据老者们传说清朝年间姓贾的富户在那道沟畔上筑了一处偌大的羊圈圈羊。后来经过同治年间回汉两个民族的争纷,贾家人就不知下落了。
回汉两个民族的争纷发展成局部战争进行了十余年,战争被平息后,大圈沟和附近的一大片地方由于受战争的创伤,原住的百姓死的死逃的逃,不见踪影了。
到了清朝末期,秦安、通渭、甘谷等地方的人发现那里地广人稀,适宜耕种五谷杂粮,,便先后迁徙到大圈沟一带及周边地方垦荒种地,休养生息,繁衍后代。
宝相的先人是清末辗转到大圈沟的,子孙们延续至今已经在那片地方生活了一百多年。
宝相的爷爷奶奶和宝相的父辈们勤于耕田务农并精心植树培育园林,在庄前屋后栽种了许多的榆树、柳树和杏树,蔬菜园子里夏秋两季有吃不完的各种蔬菜。
上世纪的四十年代坦人的父亲在大圈沟南面的山畔上打了一座土庄子供一家人栖身。隔着一道不深的沟就可看到宝相居家的地方,初夏到中秋季节宝相家被绿树荫浓掩映着。杏花盛开的日子里树园子上空犹如一团焰火在绽放,五彩缤纷。
坦人十岁左右跟上比他大三五岁的堂叔和堂兄偷着摘过一次宝相家的杏儿。堂叔和堂兄爬上树园子的围墙正摘杏儿,突然听见宝相的父亲咳嗽了两声,他们便拔腿就跑。
跑到山下的僻静处咀嚼酸中带甜的半黄杏儿。坦人想如果宝相的父亲一声不吭悄悄到他们摘杏儿的现场不就抓住他们了,怎么老远的就咳嗽引起他们的注意呢!
直到长大后才理解了宝相父亲老远就咳嗽的用意。那年代村子里大片种植杏树的只有宝相家和他的叔叔家,其余的人家多则有三两棵,少则一半棵,多数的人家甚至连一棵都没有。
孩子们贪玩又嘴馋,往往在杏儿成熟的季节就爬上宝相家的杏树偷摘杏儿。老远咳嗽两声会提醒他们有人来了,那些摘杏儿的孩子便四散跑走。如果悄无声息的突然到树前,受惊的孩子很可能从树上跳下来夺路而逃受伤。
坦人跟上堂叔和堂兄偷摘了那一次杏儿后就再没打算去偷宝相家的杏儿。本来没有大些的孩子带领他一个人没胆量去,就是去了也爬不上树。
坦人的岁数还没达到一个正式劳动力的时候就从事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宝相也上完小学就参加集体劳动,帮家里的大人拾柴捡粪。在杏儿成熟的季节坦人到宝相家去玩,宝相的父母或宝相就主动摘一些杏儿让坦人吃。
麦黄的阶段杏儿也逐渐成熟了,风一吹会从枝头上掉下来。社员们如果在宝相家附近的地里收割麦子,歇缓时宝相的父母会热情的招呼他们到家里吃杏儿。
宝相的父母是村子里最忠厚老诚的人,辛苦地操持着一大家口人的生活。父亲除了和大家一起务农,还曾经当了几年的饲养员,赶了好几年生产队的马车。
坦人在拉运庄稼的日子里曾帮宝相的父亲和自己的六舅装卸过粮食的梱子,坐在马车上晃晃悠悠听他们漫花儿。
宝相的父亲很了解和熟悉当地的民族风俗,懂百姓通用的礼仪和规程,加上他厚道的人格品质,村子里但凡有红白大事,村民往往请他主持仪式。(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