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在前面
说起来买书,本质上和买食物,买衣服等其他物品没什么区别的,都是用金钱进行等价的交换。但是买书的人一般会认为自己买书要比买别的东西高雅或者说更有意义。这是读书人文化人的自我感觉,我自己也多少有点,总觉得一本书买回去,放在手里,似乎书里的知识都已经是我的。这是一个错觉,有些书,买回去翻几页就束之高阁了,这是很可惜的。书非借不能读也,大抵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借的书,因为要还,所以就比较珍惜读书的时间和机会,往往就能读完一本书。
奥巴马买书大学时,我借了不少的书,往往也是到最后快要还书的时候,匆匆读完了,除非是真的是很吸引我的书,可能我废寝忘食地看完了,现在想想那时我应该做读书笔记的,如果那时我能知道类似“简书”这样的平台,我已经也写了不少的文章了。
工作后,我原来在天津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借了一些书来读,收获还是有的。现在来到帝都,到亚洲最大的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借书读书,发现一个问题,里面的书能外借的书还是比较陈旧的,稍微新一点的好的书籍,往往只能是阅览,而不提供外借服务,为此而懊恼。
二、买书
买书,就是购书。买纸质的书,电子书。文娱的书,专业的书。买的形式,可以是货币,也可以是书币,像微信读书平台等。
买纸质的书好一点,阅读的效果好,缺点是占空间,搬家时麻烦。还有就是检索也不方便。但是阅读体验好,现在亚马逊处的Kindle虽说阅读体验很不错,但是还是和纸质书有差距的。
读电子书也可以电子的书,阅读方便,一个手机可以存储成千上万本电子书,但是真正看的少之又少,毕竟互联网时代,信息泛滥,读电子书还是容易分神的。
专业的书,买回来,仔细研读还是很有必要的。研究透彻了,将来有经验了,自己也可以出一本专业的书了。
专业书籍买书不只是能用钱来买,我就比较喜欢微信读书app,可以用阅读时间换读书币,然后用书币来买自己想读的书,很不错。
三、我买书的故事
== 小学上学的,教科书,很欣喜,但不是自己主动买的,但即便如此,也是自己开心了良久。那夏日的青青杨柳随风吹的日子,拿着带着油墨香的语文课本,跟着老师一起朗读,感觉真是不赖,好纯真的感觉,有木有。
小学课本== 初中的时候,就开始买一些书了,这时候就有一些人在校外卖书,历史人物读物多一点,还有一点心灵鸡汤云云。后来才知道其实那里的书多是盗版的,但是那是上学真的没有钱,我那时一个星期的生活费才不到10块钱,一顿饭只花1元钱,最多2元钱,一个烧饼夹菜才5毛。基本上就中午一顿在学习吃,有时候还是快速步行20多分钟回家吃。
这个时期也没有买比较有名的名著之类的,也没有买当时流行的青春读物,比如什么《美丽校花爱上我》之类的,一共买的课外书不到5本似乎。
== 高中的时候,才是真的买书多了。正是高一的同学在家给我带了一个《水浒传》,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学校外有一个叫“宏图书店”的,我在那里买了不下20多本的世界名著,反正是各种看。四大名著就不用说了,金庸老先生的武侠系列也都看的不亦乐乎。感觉相当不错了。
读的第一本名著《水浒传》== 大学的时候,买书少了,因为电脑和手机的流行,我们都开始看电子书了。我曾经在09年的五一假期期间,硬是拿着一个指甲盖那样大小的MP3的显示屏,整日躺卧在床上把几十万字的《寻秦记》电子书看完了,大呼过瘾,现在想想也是暗暗称奇。
大学毕业季的时候流行“跳蚤市场”,我们常去游逛,买了一大堆的毕业的师哥师姐的书,实际上还有别的物件出售,比如衣服之类的,现在想想也是牛啊。
国家图书馆读书情景== 毕业之后,就是买书基本上都是关于工作技术相关的了,娱乐的,自然还是看电子书。技术的书,有的我也是在手机上看的pdf版的,但是总是过脑即忘,不甚明朗。此种书籍还是要勾勾画画,思前想后,实践加以印证,有疑问时,再回过头来看看书中内容。如此,知识和技能才能掌握的牢固。不过因为我是搞有情怀的程序员,技术的书,还是偏贵,一般都得一张百元大钞,所以买书时,我还是会稍微犹豫下,是不是有买的必要。买了我回来一定会看完,学完吗。往往是大摇其头,溜之大吉,哈哈。
四、写在最后
希望大家多读好书,多买好书,在书中汲取营养,多多实践,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人生境界,阿门。
读书吧,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