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序》
徐爱 撰
【传习录序】知识点:
1.“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那么,我们理解这句话呢,应该是“求圣贤之学,如病求药,皆因病而求方。”
怎么理解呢?就是我们学习圣贤的学问,如同“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一样。学先进,圣贤就是先进,圣贤就是大款,圣贤之道就是人间正道。那么我们普通人与先进之间的差距就是我们身上有病。我们因为得了病,所以因病而求方。那么阳明先生的心血《传习录》其实就是人间的治心病治身病的济世良方。阳明先生的告诫,其实可以用岳麓书院的一副对联来表述叫做:治无古今育才是急,学有因革通变为雄。
说治理国家最急切的要务都是培育、培养人才。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识时务者为俊杰,活学活用的是说你现在的毛病是贪睡,那么你不能用贪吃的方法来解决贪睡的问题。
2.不行动,济世的良方不能包治百病。
得到了一个济世的良方,譬如我们得到了《传习录》。更重要的是要配合治疗,主动治疗,勤于治疗而不能懒于治疗。
一般的成年人通常都能自我反省。人人都知道知己的毛病,“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是自欺欺人。
人们通常说,深夜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思想家,也就是说夜深人静的时候,对于自己的缺点,过失做事做人不妥当不妥帖的地方,都会有一些反思。人人都有自知之明。但是往往陷于“晚上想起千条路,白天起来还是走老路?”平庸的循环反思中,不行动但一直纠结着,纠结着纠结着人生就走到无路可走了。
我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配合!不配合医生!不配合圣人!用《传习录》来治疗自己身上的病,不是不能治病,不是没有药方,而是不实行。也就是没有做到”默识心通“,没有做到诚心诚意的躬身实践,没有刮骨疗伤。
一怕苦,二怕死!没有痛下功夫来切实治疗自己心病、身病、坏毛病。
再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我们“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哪一天心血来潮了写一下日记,某一天早起跑步,想起来了早起读书。想克服自己毛病,毕其功于一役。其实,这恰恰是自欺欺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自己的坏毛病也不是一天一时的功夫能够克服的,而需要时时的打败心中的“贼”。
3.徐爱(1487年-1518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姚马堰人,王阳明先生的妹夫。明朝哲学家、官员,为王守仁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徐爱于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考中戊辰科三甲进士。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兵部员外郎,南京工部郎中等职务。正德十一年(1517年),回乡省亲,不料于次年5月17日在家乡去世,终年三十一岁。王守仁提出“良知”之说,当时世人“多未信”。徐爱阐释并进一步发展了良知之说,“疏通辨析,畅其指要”。王守仁曾评价:“徐生之温恭,蔡生之沉潜,硃生之明敏,皆我所不逮。”
【原文】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
【意译】
有些学生、弟子、门人为了学习的方便,把阳明先生讲学时候的言论、思想做了记录,实际上就是类似于随堂笔记、心得体会、归纳的中心思想等等。
阳明先生听说了之后呢?说:往圣先贤教书育人,好比如中医给人看病。根据每个病人不同的病因来开处方,开药方,这叫因病开方,因人用药。这个病人的病情是体虚呢?还是阴阳失调呢?还是温凉不平衡呢?情况不同,用药不同,药的剂量也不同。要旨在于去除病根,治病救人。如果是千人一方,很少有不害人、不杀人的,俗话说:是药都有三分毒啊!
现在呢?我跟大家讲学无非是根据各个同学的偏失、弊病、不足,实行望、闻、问、切的诊断,然后严加督促。希望一人一方,因材施教,每个同学能够得“阳明之药而治自身之病”。同学们的身病、心病治好了,我阳明子的药方也就没什么用了。
如果这个药方,这些讲义变成了死规定,同学们听我讲学,如同读死书而不懂得“学有因革,通变为雄”,不能够活学活用,只认死理,那么今后做事就会误人误己。我阳明子也难辞其咎,其罪难赎。
【原文】
【爱既备录先生之教,同门之友有以是相规者。爱因谓之曰:“如子之言,即又‘拘执一方’,复失先生之意矣。孔子谓子贡尝曰:‘予欲无言。’他日则曰:‘吾与回言终日。’又何言之不一邪?盖子贡专求圣人于言语之间,故孔子以无言警之,使之实体诸心以求自得;颜子于孔子之言,默识心通,无不在己,故与之言终日,若决江河而之海也。故孔子于子贡之无言不为少,于颜子之终日言不为多,各当其可而已。】
【意译】
我徐爱呢,已经把阳明先生讲学、讲课的内容完备的记录下来。有同窗好友有来规劝我。
徐爱对同学说:“如果像你说的那样。就好比先生所说的,拘泥于同一个药方而就诊。你又很死板的理解了先生的用意,误解、误读了先生的上面那段话的意思。”
有一次,子贡求学于孔子,孔子说:”‘予欲无言’,也就是我无话可说”。过了一些日子,孔子告诉子贡:“‘吾与回言终日。’----我与颜回无话不谈,一说就是一整天”。
那么,孔子跟子贡,没有话好说而与颜回终日相谈甚欢。嗯,这不是不一致吗?
原因是子贡求学、求知于圣人的言语之间。所以,孔子给子贡无言的警告,目的是为了让子贡能够反求本心,以求自得;颜回和孔子对话,他已经能够”默识心通“----所学、所得来源于自己的切实施行,颜回所说无不是发自于自己的内心,因此与颜回交谈仿佛江河决堤一泻千里,不吐不快;如同大江大河奔流到海不复回。因此,对于子贡的教导是”无言不为少“,而对于颜回的教导”终日言不为多“。各当其可、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原文】
【今备录先生之语,固非先生之所欲。使吾侪常在先生之门,亦何事于此。惟或有时而去侧,同门之友又皆离群索居,当是之时,仪刑既远而规切无闻。如爱之驽劣,非得先生之言时时对越警发之,其不摧堕靡废者几希矣。吾侪于先生之言,苟徒入耳出口,不体诸身,则爱之录此,实先生之罪人矣;使能得之言意之表,而诚诸践履之实,则斯录也,固先生终日言之之心也,可少乎哉?”录成,因复识此于首篇以告同志。】
【意译】
如今我把阳明先生平日的言论详备地记录下来,固然不是先生所希望的,不是先生的本意。但我有我的出发点:我们这些同学、同修,如果能够经常呆在先生的门下,在先生身边学习,做这件事情就是多此一举。
只是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会不得已而离开先生。同窗好友呢?陆陆续续的离开书院,离开我们这个学习群体,回到自己居住的地方。那个时候的话呢?先生距离我们很远,谆谆教导的箴言规劝我们想听也听不到。比如像我----徐爱这样愚钝、顽劣、不开窍的人,非得要先生时时训诫、传道、授业、解惑,离开先生的教导,而能够不堕落、不颓废的人太少了。说实话,我需要这样的语录、讲义和笔记,这有助于我徐爱躬行实践先生的学说。我们这些人对于先生的言论,如果仅仅是耳朵听听,嘴巴说说,不能够像颜回一样切身的体悟,那么我就是阳明先生门下的罪人。能够得到先生的言论实录、心得笔记,姑且称之为”言义之表“,而又能够时时躬行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那么用于修持、修行的《传习录》距离先生开讲圣人之学的本心也就不远了。做这样的记录,我们离得开吗?学习的抓手可以少吗?
记录完毕,我把这些再体悟、再认识、再总结附录在篇首,以告知同学、同修、同道。
【原文】
门人徐爱序。
【意译】
学生徐爱作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