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篇的对于画画理念的思考,源头在于我小时候接受的美育的狭隘。联想到其他方面,也是的,也许有的童谣、古诗、数学知识、英语单词我们学习的和孩子学习的是一样的,但是也有很多维度的东西,我们和孩子是有代沟的。比如我们小时候物资贫乏,几乎没有什么媒介或者课外书;而现代孩子成长在一个知识立体化的时代,信息资源空前丰富,可以读书获取知识,也可以听书,还可以看视频学习,什么流行语啊、好玩的好吃的,加上有作为知识分子的父母背后的加持,对一个孩子来说信息可能有限,但是当孩子和同学交流后,还是会吸收很多,也会发现每家的孩子都很聪明,都懂得多。
作为奋斗的80后,当我们以为孩子的资源越多越好,越会具有更强的战斗力去奋斗时,结果往往是“我们以为”。我发现孩子们中除了少数具有自觉的自律和奋斗精神外,大部分都比较淡然而快乐。比如我的女儿,她自评自己“胸无大志”,听得我五味陈杂,不知道该去给她打鸡血,还是应该为她淡然的生活态度高兴,还是我自己先默默反思下。总之当时是无语的。不知道她怎么想的,是因为教材上学习了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觉得太远大而自己的追求太现实渺小,所以自称“胸无大志”呢,还是真的满足于每天的吃、喝、玩、睡,上个学之外,真的从不思考自己要什么,未来想要怎么样呢?又或者是因为年龄还小,还没到思考自己人生目标的时候?
朋友送了两箱普罗旺斯西红柿,品牌为“奋斗柿”,她高高兴兴地吃,我顺便说,吃了奋斗柿,要奋斗啊!女儿哈哈大笑一脸坦诚:“我只想躺平。”
环境舒服了,也许人们就是会丧失奋斗力。就像森林里的动物,每天投喂饱饱的,老虎也渐渐不会抓捕了。想想我们小时候,看着、陪着家长春种秋收,知道汗水的滋味,交不起学费,买不起课外书,一个人摸黑上学,风霜雪雨天气的味道都尝过,于是跳出农门,过上电视中演的城里人的生活就成为非常接地气的奋斗力。
对于我,甚至摆脱农村的茅厕都是动力,因为又脏又臭,没处下角,苍蝇啊、蛆虫啊、赤裸裸的各种排泄物,多恶心也没有第二个选择;即使在我当教师的那几年,作为公职人员,分的宿舍也会漏雨,半夜上个厕所,不管天气多冷,还得下楼一个人胆战心惊地走上几百米去黑乎乎的脏乎乎的公厕,或许这也是我二次要奔向城里的动力之一。当我几年后坐在明亮的办公大厦里,上洗手间干干净净,还有免费的手纸和水池可洗手,我心里偷笑,放弃了当老师的铁饭碗,拿了个外聘身份,但这个厕所,就是我想要的,实现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也许就是因为我们那一代受了外界环境的苦,受了物资缺乏的苦,所以我们追求生活的改善,勤俭努力成为美德。而我们的下一代,已经不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问题,而且物资和信息甚至太丰富,那么他们追求什么呢?大概就是探寻自身,表达自己,画画不是为了得奖,是为了表达自我陶冶情操,做什么,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以人为本,开心就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4161714/0d18220299b8bad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