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情永远是教学的前提——《赤壁赋》复习课谈概

学情永远是教学的前提——《赤壁赋》复习课谈概

作者: 张玉新关东汉子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22:47 被阅读0次
    学情永远是教学的前提——《赤壁赋》复习课谈概

          今天下午五点至五点四十,我在南京市雨花台中学与高二1班的同学共同复习了一节《赤壁赋》。这是由《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社主办,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承办的散文教学研讨会的一个程序。共有五节课,我是最后一节。

          《赤壁赋》在苏教版必修一,而共同学习的班级是高二学生,已经学过。我向来反对在学过的班级还像没学过那样讲课,于是调整策略,临时改为复习课。具体做法如下:

          利用上午课间时间到班级发放小问卷,共有25人提交,我一边听其他名家上课,一边整理学生的问题,归纳如下:

        课前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及问题整理

          一、是否在积累了实词虚词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回答情况比较多样,许多同学印象不深了。

          二、对“赋”这种文体有什么了解?

          许多同学知道赋体的发展、辞采、对话体等。

          三、对这节复习课有什么建议?

          1.落实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句子翻译。

          2.谈一些与本文有关的作品,多联系后学的文章。

          3.向深度探讨,如思考作者写法的深意,作者的心境、社会背景等(朱光宇、杜一凡、李泽宇)

          展示以上内容之后,我就对文言词语积累的问题提出建议,在平时用卡片积累,化整为零,厚积薄发。

          教学重点针对第三个问题的3题展开。课堂还有一个小花絮,牛光宇同学的字比较潦草,我看成了朱光宇,同学们笑成一片。

          在比较充分地诵读、背诵的前提下,突出寻找“苏子愀然”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讨,并达成共识:听了客人的箫声才“愀然”的。再追问客人是怎么吹箫的,再达成共识,“倚歌而和”,即客人是根据主人的歌配的乐,而主人之歌中香草美人的特定意象分明另有怀抱,这时回顾我把作者写成“苏东坡”而不是“苏轼”,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记承天寺夜游》与刚刚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解黄州遭遇。再倒推到第一段所写的景表面看来飘飘欲仙,却是在人生困厄之时,只不过作者手法高妙,含而不露,借着箫声才流出“愀然”的心绪。

          最后同学生探讨第四段怎样用一个字来概括,学生提出了变与不变是关键,我指出但从此段的议论,不能很好了解作者何以突破自己当时的现实困境,学生在我的启发下用一个“理”来概括。限于时间,我把相关资料留给学生,请大家课后参考《庄子》《楞伽经》相关文字,体会此时的苏东波不是靠着儒家思想,而是靠着佛老思想完成的思想突围。

          因为学生有要求联系一些课外的相关作品,我提供了几首,并留一个弹性的作业:手抄黄州时期苏轼作品,并写一个小序。

          板书纵向三个字:景,情,理;行向两个字,对着“情”字,左边写“主”,右边写“客”。

    注:《庄子》《楞伽经》相关文字系我工作室第二期学员、东北师范大学附中语文教研室副主任王春提供的,大家可以看他的《苏东波的阳谋》一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情永远是教学的前提——《赤壁赋》复习课谈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ggb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