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长假我们一行三人驱车前往安徽淮南拜师学艺,师父方卫国老师特地把这四天假期留给我们。为了避开假期高峰我们选择四月三十日下午两点出发,五小时的车程因为我们手机电力不足,在服务区停下充电,接近九点才到目的地。师父与众弟子早已恭候多时,师徒欢聚,举杯换盏,好不畅快。
一号早上九点师父准时来到我们下榻的体育宾馆,开始教学。我是三年前学的,之后一直没有机会习练,依稀恍惚中跟着师父边打边回忆,慢慢地找回感觉。明法师兄烂熟于胸,师父便对他进行定架,确保每个动作精准到位。杨师兄初次接触,一个揽雀尾就把他弄得云里雾里的,什么时候翻掌什么时候叠掌,有点懵擦擦的。师父说这是当年杨氏为了让那些不是一心向学的王亲国戚们特设的招术,好让他们对太极望而却步,没想到也把杨师兄难住了。三个人三个层级,师父只好轮流指导示范。师父教拳有个特点,会详细讲解每一招式的用途,针对对方进攻的特点来予以相应的防卫和适时出击。两位师兄自然就成了示范对象,攻守双方交战,酣畅漓淋。杨师兄在与师父对练中一个踉跄,不慎摔倒,左手掌破皮出血,大家急忙上前扶起,简单处理伤口之后,贴上创口贴又继续练习。
下午孔师兄来陪练,他先让我们打上一遍,然后指出我们的不足,步伐始终必须是四正步,我们经常不注意就站在一条线上,这样容易被推倒。同时讲解四正步的对称性和角度,前脚与中线平行,后脚与中线成45度角。手型他也给我们示范了荷叶手,鹰勾手,空心拳和立掌等,让我们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接着他强调在整个过程中都是以腰为轴心带动四肢转动,我们好奇如何贯穿始终,就央求他把整个八十五式完整地演示一遍,这样就有了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晚饭后孔师兄继续讲授推手,如何借力,化力和发力。一直以为推手就是相互黏连,相互躲闪,原来是暗藏杀机,伺机进攻。
次日师父依旧准时到达训练场,我们接着第二小节的练习。由于杨师兄手伤,对手只有明法师兄一人,我也会担任敌手角色与师父对练。师父手下留情,推我一下还会回拉一把,免得我被他“打”飞出去。第二小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左右分脚、蹬脚,左右打虎,忙得我不亦乐乎,晕头转向。心里开始焦虑起来,担心消化不了,完成不了原定的计划。下午午休后急忙约上师兄同练,总算能跟上他的节奏,紧张的情绪慢慢平复下来。记住套路是关键,不能打打就停下来想下一个动作是什么。
第三日便开始学第三小节,师父一口气把九个之前两节没有出现的新动作教授完毕。刚刚有的一点点自信的心又开始忐忑起来,此节动作较之第二节没有那个多的眼花缭乱,方位变换,但是记住这四十个动作的顺序和衔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午我跟师兄自己练习的时候我就经常出现卡壳,思路跟不上动作,既觉得好多重复,似曾相识,又觉得好长好长......晚上静下心来独自对着拳谱发呆,难道就没有规律可循?仔细一看发现有十四个动作和顺序完全与第二节一样,心中窃喜,重复部分就调动第二节的记忆程序,这样第三节的压力就减轻了不少。
假期的最后一天早上四点多就醒来了,开始抄写拳谱,联想记忆,整理好之后信心满满地睡了一个回笼觉。为了确保回来复习时动作不走样,我们恳请师父给我们每个人的动作定架。单鞭、拗步、金鸡独立,野马分鬃等逐一面对方向,手位高低,步幅大小,拍照留存。最后师父还完整地把八十五式杨氏太极以教学速度表演了一遍,让我们录制下来。为了加深我们对师父功夫的了解,师父还专门让师兄袁涛给我们展示了杨氏太极剑和太极刀。那长剑光是剑穗就从地面一直延及腰间,剑身也比普通的长了三十公分,挥舞起来,气势恢宏,八面威风。
我们心满意足地跟师父和师兄们合照留念,带着师父的嘱托,师兄的情谊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武术之乡--淮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会尽一己之力在九江继续弘扬中华武术,传播杨氏太极之精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