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到所拿上公车钥匙出个短差。
原本以为半小时就弄完了,还可以在中午前赶回律所。
结果从10点一直弄到13点,还没个坐的地方。
简单吃了碗粉就往回赶,因为早上出差时收到一些工作消息,需要及时处理,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赶回所刚忙完一点事情,结果健康码提示“三天三检”,赶紧下楼做核酸,回律所扫了律所的场所码,已经提示“禁止通行”。
下班去菜市场囤了些菜,赶回住处简单的对付几口,准备打开电视看看世界杯。
结果就看到了有在律所做实习律师的同行最终决定放弃实习,去做别的行业。
在我做实习律师的这114个工作日里,其实也看到了不少人放弃。
看他们放弃的理由都是认为自己坚持不下去,或者坚持下去没有意义,整个人非常的焦虑,更有甚者是因为被职场PUA而对做律师彻底失去了兴趣。
但吐槽最多的还是“待遇差”。
网上有一个段子我想大部分人都听过或者见过类似的,那就是两千块钱你招一个司机,可能你一份简历都收不到,但如果你出两千块钱招到一个会开车的实习律师,那你手里的简历数量将非常客观。
这足以反映一些实习律师的待遇。
(羊肉粉)在实习律师群里,或者跟其他律所的实习律师、执业律师交流时,大家讨论最多的也是待遇,我甚至了解到有些实习律师是没有待遇的。
他们没有社保、没有薪资、没有补贴,有的只是低微地生活补助,自己找来的案子律所就给他10%,但大部分的工作还需要他自己来做,还美其名曰“锻炼”。
小Y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也是现在放弃实习律师的一员。
初识他还是因为他从网上看到了我的实习日记,觉得自己很受鼓舞,正好自己的证也拿到了,一直在做律师和考公之间犹豫不决。
他几乎翻阅了我所有写过的实习日记,最后决定找一家律所,去做实习律师。
找到律所的那天他从公众号里找到了我的微信,加上我之后跟我说他找到了律所,也说了找律所的由来。
想想好像也算是我让他走上了这条路。
当时听他说完律所给到他每个月1500的生活补助之外,无任何补贴、社保,我便让他离开。
可小Y觉得自己又是非法本,大学毕业的学校也不怎么样,觉得自己实在找不到待遇太好的所,便想着先在这个所待待。
可能有很多朋友最开始进所时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觉得一年很快就过了,拿了执业证就可以离开。
可在我看来,那可是12个月、365天、8760个小时、525600分钟啊。
也可能会有朋友觉得一直找不到自己满意的所,一直在换,感觉时间会越拖越长,加上竞争又很激烈,便草率的决定。
我觉得这是自相矛盾。
(之前看的世界杯)一开始我们找实习肯定是抱着学习的目的进入律所,期望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结果进去之后发现待遇、业务、环境等等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自己也明知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会有很好的成长,那为什么还不及时止损,而是不断说服自己再坚持下去呢?
坚持下去的好处是什么呢?是增加自己对恶劣环境的忍受能力?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要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经济学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专门代指那些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
当你认为自己已经学不到东西,或无法在这个律所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那这便与你最开始进入这个律所的想法背道而驰。
那下一秒就是你离开的最佳时间,也是减少你“沉没成本”的最佳时间。
我推荐各位朋友在找律所时多完善自己的简历,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然后广撒网,自己也要学会主动出击。
有些好的律所是不会在网上进行招聘的,只有自己打电话询问,很有可能就因为你的一个电话,你就去了很好的律所实习。
关于如何在本地找到好所,下次我再专门说说,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留言催催更。
同时,我也想提醒各位跟我一样的实习律师——不要急于求成。
我属于转行,虽然有一点点的工作经验,但是对于律师这个行当,还是特别陌生的,但是又因为过了这誉为“天下第一考”的法考,总觉得自己还是懂一点,有时候甚至还有些飘。
尤其是当身边的人都知道我做了律师,经常会有人来找我咨询法律问题时,我自己就会很心急,觉得“什么案子都想接下来做一做”。
后来注销掉实习证之后,我发现这个想法很愚蠢,原因就是我完全就是理论主义,而非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且远远还未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
尤其是来了新的律所,感触特别深:理论和实际的差距很大,有时候甚至就不是一回事儿。
常常跟同行们讨论,作为律师,最主要的职责是什么?
我想最主要的职责是基于委托人的需求,高效地合法地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
但专业知识仅仅是我提供服务的工具,而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灵活度,则需要的是大量的经验积累。
所以,我开始警惕自己“急于求成”的心,也不去羡慕接活赚钱的实习律师,自己踏踏实实的做事,不懂就自己查,查不到就问,问实习律师也好、问执业律师也罢,只要能有答案。
慢慢来吧,各位。
道阻且长,别让自己陷入被动,及时止损。
实习的第114个工作日,先记录到这儿吧。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