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宅家闲来无事,和隔壁小朋友一起玩游戏,本来以为很简单,没想到还真被难住了一会儿。
游戏的要求是,找出不同颜色的格子。
比如这张,颜色不一样的就是绿色格子。
但是后面就没那么容易了。
比如这三张,能秒看出来哪个格子的颜色不一样吗?
费了半天劲之后,我发现两个事情:不容易辨认的都是同色系的颜色,而不同基本在于明度或者说深浅不同。
确认这一点之后,马上验证,果然轻松过关,接下来识别速度飞快。
2
为什么锁定找深浅不同之后,结果会有这么大变化呢?
颜色不同是一个粗放的目标,也可以说是一个模糊目标,刚开始很容易判断,比如给出的是红色和黄色。当开始出现越来越接近的颜色的时候,大脑就开始懵了,“找出不同颜色”这个指令开始失效了,看这个也差不多看那个也很像,于是“难”这个感觉就产生了。
这时候如果大脑持续得不到新指令,情绪通常就会开始接管,比如贴标签--游戏好难、自我怀疑--我玩不了这个游戏、外部怀疑--什么鬼这有什么意思好无聊。。。而情绪接管的目的是,结束大脑处于不知道怎么办的“危机状态”。当更强烈的情绪出现,并产生停止玩这个游戏扔到一边的行为时,大脑的危机就被暂时解除了。
而开始把关注点放到找深一号或浅一号的颜色,这个发现的意义是什么呢?
意义在于大脑接收到了新的指令--可运作的有效指令,在这个新指令下,一个问题被解决了,又一个被解决了。。。一切继续得以顺畅进行。
3
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难度越低,通常相应只需要模糊的目标设定即可完成,而难度变高的时候,模糊目标会阻碍事情推进,这时候需要更精准的目标。
这个模糊和精准,就是对事情的理解深度。
从困难向容易转化的这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就在于未被识别的信息所创造的空间。
比如在这里颜色是一个模糊概念,在这个概念之下的细化概念是色相、明度、纯度。一开始简单,是因为基本都在色相的维度上区分,后面感觉难,其实是在明度的维度上区分,我们日常的色彩辨识经验更多是在色相上的,所以遇到明度的区分时自然会产生一些障碍感。
当一件事情感觉到困难的时候,在启动情绪结束“大脑危机”之前,试着去加深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