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太阳早早的露面了,阳光明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出门去上课。
从《盘古开天地》神话来讲解中国文化的起源
早上第一节课是两位老师讲神话,中国的创世神话是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和西方的创世纪神话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是伴随这个世界一起成长起来的,盘古在混沌如鸡子般的世界成长了万八千年,然后打破了混沌,阳气上升,浊气下降,形成天与地,盘古再次生活了万八千后死后化生,化作日月星辰,山川大陆。所以中国的三才是天地人,也是我们所说的人生三大敌人:自然、他人、自己。和西方的创世文化不同,西方是神迹创造了天地一切都是外力的作用,而我们和天地同生共长,共和谐。
“蛋、旦、诞”三字的含义
钟年教授说:蛋、旦、诞三字也是代表了人生,人生之初形成蛋,也就是受精卵,然后初始化作胚胎也是旦,也是一年之初,日出之始,形成新生命,最终我们诞生了,成为了独立的个体,独一无二的自己。也暗含人有三次生命:第一次生命:受精卵;第二次生命:诞生在一个家庭里,成为家庭一分子;第三次生命:成为自我!蛋表面光滑,前后形成完美的闭环,也代表着圆满,周而复始,生命循环,生生不息。日出日落,四季交替,从生到死都是生命的循环,完美的闭环。胎儿期母腹是一个圆形,死亡后坟墓也是一个园包,暗示着人生于天地之间,最终也归(鬼)于天地间。
语言的演变也是文化的演变
语言的功用是传递信息;八卦聊天;编故事;语言进化到编故事,文明就诞生了。中文的演变也是文化的一种,想起西方某著名教授说过: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一种文化,我们的文化传承几千年来基本没有大的断层。但是,我们今天发展的太快了,我们的评价体系也变成单一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也变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无故事可讲,无八卦可言,人人都是标准化的任务,标准化的生活,所以,我们失去了很多乐趣。钟年教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大学教授,在教授《唐诗赏鉴》这门课时,和学生一起选择了《长恨歌》来讲解,但是一个学期过去了,教授将讲长恨歌的开头第一个字“汉皇重色思倾国”的汉字的一半内容。钟年教授说,这就是谈资,这就是八卦,可是现在,我们没有这样的故事了,都是标准化的教案,教学任务,每个人的讲解都是一样的。没有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项大的损失,大到宏观叙事,小到个人叙事都需要我们有讲故事的内容和能力,可是,我们现在可讲的事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家都一样。
我的感受
其实 这里还是有很多感受的,想起我们小时候还是有很多故事可讲的,可是,我的孩子的童年可能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内容了,没有和小朋友一起疯跑过,没有恶作剧,也没有和小朋友一起合力完成过什么。也没有和小朋友一起商量调皮捣蛋的故事,没有做过那种把人气的七窍生烟有忍不住好笑的事情。因为他们的课余时间都被学习占满了。感觉扯远了。
关于神话的思考
神话是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藏 里面传递着文化的基因,
神话故事背后体现着自我关怀, 他人关怀,将这种关怀以故事,文化的形式传承下来。比如《太平经》神话母亲产子:九龙流神水!
心理学对应着哲学
认知对应着逻辑学
道德干对应着伦理
情感对应着美学
吴教授说华夏上古神话,碎片、褶皱。
民族情感诉求:构造、申造、重构。
对原型的追溯:英雄的传说:启程–历险–归来。
象征着人的一生,诞生–成长–历险–战斗–胜利或失败–归来。
因此我们发现神话在现代会有各种断层,断裂,分离。我们需要重新解读神话,解读神话,完成文化的修复。
神话里都需要英雄牺牲,牺牲是什么?是自愿、自我实现,还是被迫?
牺牲原本的意义是:人与自然各界的沟通。所以,人的价值体系可以各不相同,人的自我成就也可以各不相同,而现代我们对于自我价值体系的评价很单一,我们的人生的多样性被抹杀了。那么在没有心理学的年代,人们有心理问题吗?现在自助助人,以前有什么样的资源去完成这样这样的课题。
就如屈原的《天问》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闇闇,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我的感受
看到了神话对于初民来说,是满足实践、历险、牺牲、收获的故事,这些故事奠定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文化特质,就如,我们都像盘古一样出生,经历成长,冒险,成就自己,归于尘土。所以,这样一来,人生的历程就像一场马拉松,是不断历险,成为英雄的过程,所以一次失败才不会是万丈深渊。
嫁娶之礼
在古代婚姻是结两性之好,所以需要上告天地,下禀祖宗,所以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需要很多仪式来完成,这些仪式的目的是广而告之,告诉众人我们结婚了。婚礼的追溯,在初代居民,婚姻是群婚,一群人和另一群人联姻,后来是对偶婚,然后是我们传统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问八字,听天命。所以古人的婚姻很慎重,要用六礼。而今我们简化的婚礼,中西杂烩,省略了不少步奏,到现在出现不婚族,断亲族。钟年教授认为省略的部分可能是我们的损失。古代婚姻是两个家族进行战略交换,交换的目的是让自己人多多的,所以古代婚姻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分离和创伤,那时人们通过礼仪来缓解伤痛,吴和鸣老师在这里说了个关键字“断”!我们的文化在很多层面断掉了,礼仪一方面是要求,规则要求,另一方面,是需求 安慰 抚慰伤痛。所以我们断掉的是需求和抚慰。为什么昏礼是抚慰呢?我们通过各种礼仪规则是设置給遭受分别之苦的父母家人安放情绪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感受
这个嫁娶之礼,礼仪力量在于规范行为,获得行为的合法性,用一种新的身份代替旧的身份,获得名正言顺的资格。通过这样的仪式,我们与人交流,获得关系,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
总结起来:盘古神话是自我成长,民俗是与他人的链接。我们通过神话,民俗,礼仪获得力量,我们自我成长,自我认同,他人联结。这是第一天学习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