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张弘毅享受自己的“海鲜面”时,坐在办公室的杨和却显得心不在焉,不时地看向张弘毅的座位。
其实刚才的谈话已经触动了杨和,虽说并不认可张弘毅的做法,但心里确实还对他有一丝期待,也想在工资之外多加一份收入。杨和又何尝不想做个π型人才,可他确实也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做,张弘毅的果决反倒让他跃跃欲试。
一阵胡思乱想之后,杨和站起身来,扫视了一眼办公室。在座的同事紧盯面前的屏幕,各顾各地忙着尚未完成的工作。白天要么签审别人的流程、要么找别人签审自己的流程,要么回复邮件、要么开各种会议,只有到了晚上等其他部门的人都下班了,他们才能安心地处理手头上重要的工作。
在少数几个空座中,杨和的视线停留在高远的座位上。此人的日常谈吐富有修养,聚餐、聊天时的旁征博引也总是让人称赞,在一群理工男中间显得多少有点另类。但此人却不怎么加班,工作能力也不突出,连领导都说他整天心不在焉,好像有什么想法似的。
“大家都是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的加班狂,既然不想在工作这条路上吊死,何不找这位在工作上心不在焉的同事聊聊呢?说不定还能有些意外收获。”
来到高远的房间后,桌上的电脑正在播放着一部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屏幕中的青铜剑显得华贵精美、寒气逼人。
杨和看着屏幕便开口,“高工的品位不一般啊!人家下班后就知道打游戏、刷视频,高工却能静下心来看纪录片。我记得我上次看纪录片还是上中学的时候,现在真的看不进去了。”
“我也是瞎看。你今天没加班啊?”
“加了一会,不想加了。张工也没加班,他去小吃街了,说是去看看人家摆摊的生意怎么样。他想摆地摊、开专车挣点外快,明天咱们问问他什么情况。”
“摆摊?咱们哪有时间啊?人家下班都可以走,就唯独我们这些苦逼的设计员有加不完的班,其实我宁愿少拿点工资也不想加班,一天24小时,我们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公司里,下班后吃个饭、洗个澡基本上就该睡了,啥事也干不了。”
“你还想干啥?约会?”
“约会?约个鬼啊。我们连接触外部的时间都没有,从公司内部找对象更不可能,咱们啥情况人家都很清楚,谁想跟一个整天把公司当成家又不挣钱的人搞对象?没时间顾家、也没经济能力当甩手掌柜。”
“别提了,越说越烦。有时候我好像真能看透这一辈子,就这样半死不活地干到退休,饿不死撑不着。除非能力非常出众,像人家赵工一样,一直往上升,可惜咱没有人家的高智商,也没人家勤奋。不过张工这股子说干就干的劲儿倒是挺让人佩服的,说不定真能蹚出另一条路,祝他成功吧。下班后我看你座位是空的,就来看看你平时都研究什么呢?”
“也没研究啥,就是看看书、逛逛论坛,刷刷新闻,多获取一些外界信息,避免全部人生都被工作湮没了。”
杨和转头看了一眼高远的书架,书架上摆满了书籍,除了基本专业书之外,基本上都是各种名著。“怪不得高工的谈吐显得那么有修养,原来是读书读出来的。”
“瞎看,打发打发时间。碎片化的信息时代,人都会下意识地浏览自己想看的、不用思考的内容。最终收获的是一堆杂乱的信息,构建不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或许也是“懂的所有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吧。因为他其他所谓的“懂的所有道理”,不过是听过这些道理,并没有真的懂了这个道理,至于这些道理的真正意思,他并没有思考过,因为他在看完上一条内容的时候,下一条内容已经夺走了他的注意力。”
“现在的人很少去读书了,每天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太多,既没有啥收获,也没得到休息,不知不觉中浪费了很多时间。即使明白这些道理,却还是管不住手。”
“我想起了某部电视剧的一句台词‘纸上功夫也有深浅之分,更有大乾坤。’只不过,我悟性太差,没读出什么名堂,也就是舞文弄墨、附庸风雅罢了。不过我依然认为读书是最简单、最划算的自我提升方式。区区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一本书,从中可以接触到一个过来人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思想,这件事不论怎么想都是稳赚的。我想去接触更多人,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思想,更深刻地去认识这个世界。”
“高工野心不小啊,高远高远,志存高远,将来你们老高家就靠你光宗耀祖了。”
“我曾经认为,这辈子,要么功盖千秋,要么吃喝玩乐。从目前来看,功盖千秋估计够呛,也只好先这样得过且过了。”
“有个性!想当年,那些赶考的读书人都会随身携带两本书:《论语》和《庄子》。考中后就继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考不中就‘逍遥游’喽。似高工这般肆意洒脱,与古人相比也不遑多让啊。再看看我,工作没干出成果,其他方面也一事无成,常常畏手畏脚、瞻前顾后,除此之外还整天忧心忡忡,活脱脱一副小家子气。”
“要不,我下楼买些啤酒、烤串,咱俩表演个‘煮酒论英雄’?你这样捧我,搞得我都不好意思不捧你一下。”
“拉倒吧,那岂不成商业互吹了,也让我想起了网络上‘卧龙凤雏’的梗。话说回来,我看你也不怎么加班,想必是瞧不上现在的工作吧,以后有什么打算吗?”
“我本就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相看两厌也在所难免。刚开始参加工作时,我也是干劲十足,可慢慢的,对这份工作不再抱有任何想法了。我看不上这份工作,这个行业也不需要我这号人。至于以后嘛,怎么说呢。‘夜半想起千条路,早起还得磨豆腐’,我有很多想法,但又觉得都不合适,至今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以后再说吧。”
杨和离开后,高远也思考着自己的人生。他确实打心里就瞧不上现在的工作,也看不上摆摊、跑车一类的兼职,就连他平时喜欢刷的旅游攻略、美食测评也不屑去做。他想做的是,写一部包罗万象、荡气回肠的小说,开发出一款很酷的APP,还想做一个天大的生意。
几年前他就已经开始构思心中的小说,可等到动笔时,写了几行就写不下去了,略感沮丧的他为此停笔几个月。等他好不容易写完了几页,正要得意洋洋地欣赏一下自己的佳作时,越读越不好意思,只觉得像是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而且还是为了拼凑800字而写成的,水得不能再水了,失望之下又将其搁置了两年。截止到现在,所著也不过是洋洋洒洒的几千字。
对于他一个连C语言二级都没考的人来说,开发APP也是有点天方夜谭。他倒不是一点没努力,也尝试学过python、java、c++,可要么一曝十寒,要么遇到点障碍便不想学了。照这个进度来看,等到他开发出APP的时候,估计电脑、智能手机都已经消亡了。
至于生意,他所知道的不过是胡雪岩、沈万三、比尔盖茨、洛克菲勒、罗斯柴尔德等富豪的生意故事,对于里面的门道一窍不通。
即使如此,一想到这些,他都感到豪情万丈,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可等到做起来时,又被打回原形。就这样,他在两种心态中反复咀嚼,其他的事也没放在心上,其中也包括工作、婚姻。
回到住处的杨和打量着自己的书架,他和高远的书架上都摆满了书。他毕业也没几年,身上的学生气还没褪尽,一想到提升自己,本能的还是想着看书,不过相比学生时代而他还是有了一些进步,不再只关注文学经典类书籍,而是广泛地阅读文学类、财经类、科技类、心理类等各领域书籍,还也正是他和高远的区别。虽热他也觉得文学类的书也应该读,但只读这类书不免也会限制了自己的眼界,似乎缺点儿什么。耳熟能详的名著虽然经典,但与现实关联不大,至于应用,也很难谈得上。读书不可以太功利,但利用功利心去读书倒是可取的,这不就是所谓的精神物质两把抓吧。
杨和倒是非常认同高远所说的那句“读书是最简单、最划算的自我提升方式”。但他认为读书并不是唯一的自我提升方式,也不应该是唯一的自我提升方式,至于要做什么其他事,他还不是很清楚。他只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奈何面前有一堵墙,硬生生地把自己困在这。不过既然暂时不知道如何打破目前的现状,那就先从读书开始。至于该读什么书,杨和也有自己的见识,他向来兴趣广泛,历史、文学、金融、科技、军事、艺术等领域都想研究一下,但他不会毫无章法地乱读一气,而是优先挑选符合自己的现状的、在自己的无意中被频频提及的、和自己心中所想有关联的一类书。
杨和坐下之后,仔细回想着和高远的对话,并整理着自己的思路,两支烟燃尽,他坐下后拿起笔,只是略作停顿,便开始在一张纸上写写写划划:
碎片时间-阅读文章、逛网站、浏览APP;
完整时间—读书;
周末、节假日:参加线下活动,地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各个机构定期举办的演讲、研讨会,参加活动时可以和现场人员聊一下各行各业的话题。
并依次罗列了书单、知名博主、高质量网站等信息,又把电脑、手机收藏夹里的曾经觉得有用但之后再没看过一眼的内容一一分类。
之后的日子里,杨和依旧忙碌,但与此同时他也在这种繁忙和枯燥中多了一份坚守和希望。上下班的路上,耳机里播放着有声书;等电梯、排队打饭时,他浏览文章、网站;下班后,即使很晚也要挑灯夜读。
在这期间,他收集到了很多比较权威、靠谱的博主、网站,通过不同的圈子、论坛也接触到了各个行业的、各个角度的见闻。除此之外还整理出了各个领域的书单。读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小技巧:想尽快了解一本书可以听有声书,但有声书的正确用法不是听,而是读有声书的书稿,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直接、最快速的阅读体验。
自此之后,这个世界少了一个浑浑噩噩的加班狗,却多了一个跌跌撞撞的无头苍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