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拐点”不等于真的拐点
面对新增病例数据的迅速下降和出院人数的逐日增加,在和煦的阳光下和温暖的春风里,大家是不是产生了一个想法“疫情防控的拐点来了,人们可以松一口气了,偶尔可以去公园沐浴一下阳光,朋友之间可以小聚喝个小酒了呢?”
近一个月的“宅男”“宅女”“宅娃”的生活,让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向往公园里的花香,向往野地力的草香,向往酒桌的上的畅快淋漓,向往大山里的宁静空旷。尤其是这个春暖花开季节更是不断诱惑着我们沉寂了好久的小心房。于是我们特别渴望疫情早点结束,渴望能够结束居家隔离,特别渴望生活进入正轨。当媒体上关于疫情防控的好消息不断传来的时候,我们会长吐一口气,暗暗的想“终于可以放松了”,用比较书面的语言说就是大家在心理默认了”疫情防控的拐点来了“。于是你会发现,出门的频率明显增加,口罩的佩戴档次降低,甚至有的时候出门的时候忘记带口罩,回家之后不再那么认真的洗手等等,相信这样的现象每天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都认为自我防护很重要,在心理上也很重视啊,为什么还是出现了这种现象呢?是“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疫情的拐点来了”等这样的想法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的行为。而且我们内心深处非常愿意相信这种想法,在浏览新闻的过程中,非常愿意去看那些逐日下降的数据去强化这种想法。一是人性决定着我们都期待美好的事情发生;二是这样的想法对我们有好处,如果这样的想法成立,我们之前的那些向往就可以实现,可以沐浴阳光,感受春风,可以畅快淋漓的喝酒,痛快欢唱的聚会,我们的生活可以回到原来的模样。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有没有哪家官方媒体报道“疫情防控拐点来了”,有没有哪个防疫专家公开声明“大家可以松一口气了”,没有,而最多的还是“疫情防控到了最为吃劲的时候,最为关键的时刻”,因为现在不仅是防控方法的问题,还有这些麻痹思想、厌战情绪、松劲心态、侥幸心理在作怪,这些情绪和思想是在我们没有任何意识的情况下影响着我们的行为,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危害很大、互相传播很快,就像这次的病毒一样。
那我们如何应对呢?一个是在认知上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现在还不能放松”,而且要不断强化。二是要“慢”,放慢一下生活的节奏,在出门或是进门的时候停一停,这样一停自然会给你一个提示“奥,我还不能放松,我得做好自我防护。”在班上消毒的时候,让自己放慢速度,速度慢下来,认真的程度就会自然而然提上去。三是要做好相互提醒,营造良好的环境,心理学上有个“破窗效应”,即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防护也是一样如果周围的人不注重自我防护,一直也很健康,那么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效仿,毕竟带着口罩还是有点不舒服的。但是我们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去避免那个“万一感染”,用自身健康去证明“万一”的不存在,这怎么看都是一件不划算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