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是新网师云大学公益课程的第七讲了,刘广文老师的专题讲座——《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
刘老师用一句话来诠释他的讲座核心:教什么?眼中有教材;怎么教?心中有学生。简单的十个字,就把整个教育都概括了,一个老师,如果能做好这短短的十个字,那也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了!有知识的传授,有人文上的教育!
刘老师提到,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和编写者的意图,更重要的还要依据学情。
一、学科和课程。
学科是学术科学知识,它的核心是知识,呈现的知识是死的。而课程,是动态的,课程的着眼点在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自我经验的建构。简单的说就是,课程是老师里的学生,在求知的路上,不断的体验,建构起自己的认知模式。这样来看的话,课程,就是修行,是学生的修行,也是老师的修行。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的目光就不能单纯的局限在课本的知识上,还要把目光放到学生身上,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上,放到学生的终身发展上。所以课程是关联了学生和教材内容的一种联系。
二、学生和学情。
以前写教案的时候,总是不愿意学情,感觉每课都要写学情,有什么好写的,不就是那样一群学生吗?天天不都是一样的吗?今天听了刘老师的讲解,我才深刻的认识到,如果不仔细分析学情,那么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刘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说他的疑问在课堂上,老师都没有解决,所以,他没有背会这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认识水平是在不断的发展的。他们对不同事物,散文,诗歌,小说等等,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课前我们老师如果能做一个调查,使学生提出疑问,那么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就变更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能够不断解决学生一个又一个的疑惑,带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会喜欢,也能解决学生的认知盲区,使他们更快的发展。
三,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教师眼中,不应该只盯着分数,成绩,这样的短期目标,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老师能陪学生多长时间?最多也就是小学6年,剩下的路要学生自己来走。走出校园的学生,应该怎样掌握更多的劳动技能、谋生手段呢?这应该就是我们学校教育应该为他们奠定的,我们不应该局限于知识,要让他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思维水平,能够思考事物,才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基。
眼中有教材,
心中有学生,
学生是主体,
教育方向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