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沙与沫
雨打芭蕉一直对芭蕉这种植物有着某种特殊的情愫。芭蕉,作为一种植物出现在中国古代历代诗词中的频率如此之高,古代的文人骚客们通过寄情山水,托物言志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像咏梅以象征品性之高洁,咏竹以寄托清雅之韵味,芭蕉却用以寄托他们多愁善感、无处安放的离愁、客思、寂寥悲伤的感情。
本来芭蕉这种植物,外形高大爽朗,枝叶宽厚碧翠,乍一看很难让人产生伤春悲秋之感。
南宋张鎡有诗云:“风流不把花为主,多情管定烟和雨。潇洒绿衣长,满身无限凉。”几句话描绘出芭蕉的外形以及它那独特的风姿和品格。在人们眼光中,“风流”、“多情”、“潇洒”是许多花卉草木所共有的特性,然而芭蕉却以它那清逸绝俗的风姿而独树一帜。它不与群芳争妍,到了雨滴拍打的时刻,才以一身潇洒的绿衣,显示出它那特有的风韵和情致。
芭蕉那宽大厚实的叶子比其他任何花草树木更能清晰地记录雨滴的大小疏密,雨滴拍打在绿叶上声音更显清脆厚重。
周董《青花瓷》里用一句“帘外芭蕉惹骤雨”来形容芭蕉和骤雨的关系,本来某个夏日是晴空万里,忽然天气骤变,毫无预兆地飘来几片乌云,下起了雨,雨滴拍打在帘外的芭蕉上,相得益彰,想来正是因为这芭蕉的存在,才惹来了这一场骤变,甚是可爱。
古往今来,雨打芭蕉更多的是引来了诗人们的离愁别绪,更添了寂寥悲伤。
李清照写过一首词嗔怪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本来就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雨滴拍打在芭蕉上,点点滴滴,响个不停,让人更加无法入睡,怎能不怨这芭蕉多事?可是如果没有这芭蕉,诗人的离愁别绪又该往何处寄托?!
元代徐再思的一首词则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个常年漂泊在外,历经世事沧桑,牵挂故乡年迈双亲的旅客之无奈:“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仕途多艰,羁旅他乡,饱受寂寥愁苦,穷途潦倒。何以解忧?唯有将这愁绪寄托在芭蕉上,怎奈芭蕉却更添了愁绪。
白居易道:“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林逋道:“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南唐后主李煜有诗云:“秋风多,雨如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
诗人们将芭蕉和雨联系在一起,听雨打芭蕉,其声清脆浑厚,大气雄阔。听着声音大小,分辨雨量疏密,有着充分的想象空间。门外窗前,芭蕉遗世独立,我们只静静地听、静静地感受、用心体味古往今来文人骚客们或闲逸或悲伤的万千思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