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认知偏差(4)--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4)--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作者: 我是明亮 | 来源:发表于2019-07-09 07:18 被阅读0次

日更(179/365)

《陆蓉.行为金融学》学习复盘 D8

按理说,当人们无论是投资,还是生活中在踩过坑以后,好好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完全可以避免再次入坑。但事实上,大多数人,还会踩进同样的坑里。

为什么人们很难随着经验越来越丰富而逐步消除认知偏差呢?

因为人并不是理性的!

根据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在信息反馈阶段,会出现以下几种常见的认知偏差:

◎自我回因

◎后见之明

◎认知失调

◎确认性偏差

◎神奇式思考

自我归因

信息反馈阶段第一种认知偏差就是自我归因偏差。

归因就是追溯事情产生的原因,这种偏差说的就是,人容易把好的结果归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的结果归于他人或客观原因。

比如,在投资过程中盈利了,统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失败了,统统归因于他人或客观原因。这就是自我归因偏差。

自我归因偏差使得你不知道自己为何会盈利,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亏损,下次投资时并不会变得更聪明,而是会重蹈覆辙。

后见之明

信息反馈阶段的第二种偏差是“后见之明”。

其实是没有这个词的,那个众所周知的成语应该叫“先见之明”。先见之明,指在出现结果之前,就预测到结果的能力。

我这里说的后见之明,指的是,当事情已经出现结果之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结果的一种幻觉。

比如,总是有那么一拔人,会在一支股票上长之后才说:看嘛,我早就说过会涨,怎么样,涨了吧!事实上,他猜了很多次,只有这一次是准的,他把这一次结果拿出来了而已。他甚至自己也忘记了那些曾经猜错的经历,只记住了这次对的经历。

所以,人们经常在某些不确定事件的结果出现后,觉得似乎“我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这种“后见之明”使人们对自己的判断能力感到自豪。在投资中,后见之明使人们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从而导致投资失败。

认知失调

认知失调说的是,当事情出现的结果与预想不一致时,人感到一种不协调的痛苦,为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对事实选择视而不见或故意歪曲。

比如,在做投资时。买入之后,就不去看坏消息。卖出之后,就不去看好消息。

认知失调让你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

确认性偏差

确认性偏差,也非常常见,指的是人一旦形成一种观念,就会从肯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而不倾向于从否定自己的一面寻找证据。

实际情况是,正面和反面的信息都有,你只是在有目的地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通常,你总是能找到你要的信息,但这并不代表你的决策就是对的。

神奇式思考

神奇式思考,最初是一个学者在1948年用鸽子做的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发现的。

实验是过程是这样的,无论鸽子做什么,固定每隔15秒给鸽子喂少量的食物。尽管喂食不受鸽子的动作影响,但鸽子们深信一定是它们的某种行为导致了主人的喂食。

于是,一只笼子里的鸽子在喂食时点了头,而认定为“点头”是导致喂食的原因,所以就会频繁的“点头”。

而另一只笼子里的鸽子在喂食点时扇了下翅膀,它们则认为“扇翅膀”的形为是导致喂食的原因,于是就会频繁的“扇翅膀”。

鸽子们臆想的引发喂食的行为(点头或忘翅膀)就是“神奇式思考”。点头以及扇翅膀与喂食有相关性,但并不是因果关系。

例如,大多数笃信股票投资技术分析的人,会根据技术指标来进行投资,盈利后认为某些技术指标对于指导投资非常有用,这很有可能就是一种神奇式的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认知偏差(4)--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ct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