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斯坦福大学的设计工作室有这样一个标牌,上面写着“你在这里”(You are here)。这句话背后的含意:在确定要去哪儿之前,你需要先知道自己在哪儿。
你应该有见过这样的场景。一家人出门远游,经常听到后坐小孩的问题。“我们到了没?,我们到哪里了?,我们啥时候到啊?我们,到底,到了没?”。可以想象,那趟旅程多么让人感到疲惫,没有原先出行对于快乐的想象。
而在工作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周一的时候你就在问什么时候到周末;老板交给你的艰巨任务你问什么时候能完成;家庭的账单你在想什么时候还得完;什么时候能完成一个亿的小目标…。
“你在这里”这四个字在这里则恰巧给予我们转化视角的方法。长期仰望目标,如果目标再过于遥远,就容易让人陷入迷茫、患得患失的泥潭之中。央视的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曾说: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转换下视角,看看当下我们是否已经到了一定的层级。即使你感到有些不合你意,也要有认为“当下已足够好”的底气,让自己接下来有信心去迎接下一个层级。
我们都知道马拉松对于运动员来说,也是一项极具挑战的艰巨运动,但有一个关于一个非专业人士跑马拉松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是这个人得了奖项。赛后,人们问他得奖的秘诀,他说的大概意思是:我只是把马拉松切分成一段一段的距离,按着计划跑完一段一段的距离,很幸运,我得奖了。
将目标切分成小目标的例子你知道的也很多,对于我们的启发不该是我也要达成什么样宏伟目标,而应该问问自己,现在我正处在哪里?回首来时路,庆幸你不要还在原地处,庆幸你已经到这里。
你已经在这里。如此,不要再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在简书写到10万字,什么时候能写到100篇,什么时候才能写本巨无比的小说。你的目标,也许是下一个字,也许是下一篇文,也许是下一本书。至少,你在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