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思想一般习惯于社会的渐变,对社会的急剧突变则会显得无所适从,出生于二十世纪末期的我们可以说是跨越了两个时代,我们一方面追求自由、个性、标新立异,另一方面却又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影子,老辈人觉得我们这代人越来越自私,大有慨叹世风日下之感,我们自己有理想,有冲破一切束缚的勇气,却又感觉理想无处寄托而茫然若失,呈现出一种自律与放纵并存的病态心理,虽没有达到“疯狂与镇定剂并存,颓丧与麻醉品并驾”的境界,但却朝着这个方向在前进着。
文化发展到现在,很多问题至今都是没有解决的,像宇宙的奥秘、生命的奥秘和精神世界等问题,古今中外的大哲学家、大思想家都高屋建瓴,添砖加瓦,却并没有找到普遍使用的解决方法,我们之前一直奉行了两千多年的思想道德标准到现在对人的影响越来越薄弱,社会在变化,人们的思想文化也自然跟着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和善恶之心却是没有消失的,只不过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改变了呈现的形态而已。
传统文化是由宗教演变而来的,政治、道德、连续皆是因果文化,注重的是人内心品质的善恶,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转而注重物质的价值,以需要和不需要,有用没用为标准了,甚至错误的走向了个人的过度自私的地步。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面对当时的乱世,文化剧烈冲突的状况,批判当时有实力、有势力的诸侯和士大夫的“不贤”,而同时期的印度的释迦牟尼却认为世间的一切动乱和冲突都是由一切众生的“业力”所造成的,任何人为的阻碍和疏通都必然导致发生剧变。如果根据释迦牟尼的这种观点,面对文化的冲突,思想的不安,那我们只有叹息,做一个旁观者了,假如从孔子的点出发,则面对文化的冲突,寻找一个治疗的良方则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人都应该尽一份力了。
苟日新,日日新,游日新。每个人的禀行各异,青年阶段是一个人思想精力最充沛的阶段,经过了青少年时期的幻想,此时应该是加以力行付诸实践的阶段了,禀性、幻想加上力行最后就会形成一个人的思想和性情,而一个个人的思想、性情组合起来就是一个一个时代的思想和文化了。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吸收古今中外文化之长,建立新的文化机运,使后来的一代走向安定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