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作者: 李思维的好奇心 | 来源:发表于2018-08-31 23:49 被阅读130次

    1.推崇别人,获得快乐

    最近看了本《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里面有一点对我触动很大:

    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和别人打交道。更懂得付出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

    利他又利己的付出者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那一类人。相比获取者和互利者,他们更有可能因为付出而获得快乐和价值;相比无私的付出者,他们又不至于让自己精疲力竭。

    我想到了最近在写作精进群的行为,与这种付出者心态不谋而合,譬如,小伙伴常常发文章上去,我有时间就评论,或者点赞,为他们的文字,更为他们的坚持……

    因为坚持,对于任何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永不言弃,绝不退缩,一切终有结果。哪怕现在写得不咋地,但是只要坚持写下去,终会越写越好!

    其次,我还推崇一些优秀作者的文章,为她们呐喊助威,让她们的文章得到更大的曝光,哪怕我的力量不是很强,但是好风凭借力,凭借她们的美文,我也得到了曝光。

    如果常常发自己的文章,不是说不好,但是我总感觉有点单调,其次,自己可能也没那么多文章可以推,就算是日更,最多一天也就一篇,那其他大部分时间怎么办呢?

    发掘别人的好文,然后分享给更多的人,这样,作者,我(中间人),读者三者都受益。就像红娘一样,而读者和作者则是相亲的男女,为她们牵牵线。

    这个利人利己的动作,是很优雅的,我也从中获得了快乐和实现了我作为群主的价值。

    2.帮助他人,成就自己

    之前看了稻盛和夫的传记,发现他也是一个帮助他人成就自己的企业家。

    稻盛和夫在参加工作的时候,进入了一个僵尸企业,里面的经营问题层出不穷,员工天天闹罢工,抱怨企业各种各样的缺点,但这是个铁饭碗,所以很多人依旧趋之若鹜。

    然而,进到里面工作的人都没有什么斗志,每天准点上班,到点了就下班。就像我们最近流行的佛系青年,就是他们那时候的翻版。

    稻盛和夫在这样的情形下,想要回去读书,但是被他大哥呵斥了回去,只好继续去上班。

    可是,没能找到上班的意义,直到遇到了《了凡四训》,他领悟到了:命运虽然是注定的,但是你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一点一滴地改变人生。

    他的心态从此发生了转变,工作也出现了转机。他不再和他的工友们“同流合污”,工友消极怠工,他就专注研发产品,后来甚至还把行李搬到了公司,饮食起居都在公司里面进行,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研发工作当中。

    他帮助公司找到了客户,接到了订单,也为他的团队创造了很多业绩,公司的颓势有了一定的改观,他受到了领导的重视,被提拔为公司的骨干。

    此外,他的勤奋和积极受到了还为他赢得了爱情和婚姻,以及部门小伙伴的信任,这为他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即便他后来出家,也多次被企业请出山,他一出来主持大局,许多出现危机的企业都扭亏为盈,有些还实现了巨大财富的创收。

    稻盛和夫这套经营理念的根基就是利他主义,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人获得成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3.发心不对,努力白费

    最近常常看到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发的一句话:凡夫畏果,菩萨畏因。说的是一般的凡夫俗子都害怕不好的结果到来,而菩萨却害怕自己的发心不对。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我们的发心,而非后面的结果,因为一开始的发心不对,后面不好的结果其实是注定的!

    譬如我之前的公司,表面说是在为广大的老百姓谋取利益,为社会创造价值,但实际上却是在非法集资,通过一些虚的东西来坑骗老百姓的血汗钱,收取他们上千元,却给到他们一个不值几个钱的产品。

    后面国家政策一出来,公司就运营不下去了,老百姓的钱也泡汤了,后面还听说,老总把自己的房子都卖了,用来发工资和交租金。

    这种悲剧的结果,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发心不对,哪怕再努力,也是白费,反而,越努力,就走得越偏,当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你再来畏果,已经晚了!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思考自己做事情的初心,只要初心是对的,哪怕过程慢一些,也终将能够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cec47207810f:稻盛和夫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企业家,他强调“思考方式是决定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关键”,而持续写作就是锻炼思考的最佳方法。利他又利己,是迈向成功的秘诀:+1:🏻
        李思维的好奇心:@颖食洞察 是的,想法带来行动,思想决定境界,有本书叫《思考致富》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你如果没有富人的思维,只能一直活在穷人的世界:relieved:

      本文标题: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qyw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