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翻一下朋友圈,一段话打动了我。
“你认为最好的友情是怎么样的?”
“互不打扰,互相惦念。无事不见,有事出现。”
很唯美的一段话。朋友,一种不是亲人却也可以胜似亲人的关系。世间有了这关系,不知增添了多少亮色。
小时候,大人就会久不久唠叨一句给我们听,“在家靠亲戚,出门靠朋友。”提醒我们除了亲人,还有朋友可以依靠,要注意结交好的朋友,必要时获得帮助。
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了春常在。写友谊的歌,也是出了一首又一首,经久不绝。
记得小学时老师教唱一首描写友谊的歌,叫《友谊之光》,至今唱来仍是很有味道的一首老歌。当年拿到歌词欣喜若狂,认真摘抄在笔记本上。里面不少金句也成为当时毕业填写同学录里面的代表语句。
“人生于世上有几个知己
多少友谊能长存
今日别离共你双双两握手
友谊常在你我心里
今天且要暂别
他朝也定能聚首
纵使不能会面
始终也是朋友
说有万里山 隔阻两地遥
不需见面 心中也知晓
友谊改不了”
青春年少,同学间的友谊最是令人难忘的。那时也没什么高大上的理念,也没达到人家“为朋友两肋插刀”之境界,只是懵懂的认识:以和为贵,不给人家带麻烦,能帮助的尽量帮助。隐约记得,中学时,假期里,搞定了家里农忙,一般都还会去镇上这个那个同学家中帮一下,前后也去过七八家帮忙,也曾有好几个同学来家里帮过。高中时,做班长的我,全班70来个同学到过他们家的应该超过60位(同县不同镇)。大家玩得都还可以,毕业后聚会不算多,很多都是催着在外地的我回去牵头。
大学里,玩得最多的是同宿舍的。八大金刚,我排第四。建一个小群,经常闲聊。前段有人倡议在省府搞个办公司做联络点,谋求以后大家合作搞点事情,不过最终未有开始。工作后,换了七八家公司,不少老工友关系也还不错。参加义工活动时,有一帮网友变朋友还经常互相联系的,也很不错。
06年结婚时,在梧州市郊一个小镇,当时高速还没这么发达。有六七个当年学生会同事,挤一辆面包车前来祝贺,当晚又回去了(当时年轻不经事,也不晓得留他们住下玩两天再回去)。风风火火来回十几个钟,跨越几百公里,只为当面向我们送上几句祝福,时常回想起来还是感动。所以后来,他们在南宁结婚时,就算再忙,我也是从另一个城市请假上去道贺的。
成年后的卡拉OK里,经常唱的是周华健的《朋友》,“朋友一生一起走,一声朋友你会懂……”只是,这些都属于世间基本面的友谊。没达到传说中的知己级别的。总结自己这个人,虽算为人随和,不难相处,但性格还是偏冷的。跟人聊天,三五句后就不知怎么接话了。妻子老是说我血液那么冷,亲近的人都没见怎么关心谁谁。也不知是否是性格影响的因素最大。
因为没有,所以不懂如何描述知己这一种关系,乃至是否需双方有意再经漫长培养才方可成也不知晓。不过,成年人的世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很多时候是身不由己的。“无事不见,有事出现”,纸上说来简单,实际中能排除各种干扰,秉心而做,估计难度很大。所以,很多时候只能看到别人写文提及知己时心生羡慕。
南宋,辛弃疾被罢官后,有段时间,每当夜深人静,他就会想到自己的壮志难酬,想到朝廷的软弱昏庸,想到最后空余满腔悲愤。如此长期的忧思下,辛弃疾渐渐患病了(或许便是如今的抑郁症)。他的好友陈亮得知这个消息后,冒着大雪,沿途跋涉了八百多里地去看望辛弃疾,与他谈古今、抒胸臆。辛弃疾多年来的不甘终于找到了共鸣,也找到了知音,于是积攒的愁绪也慢慢得到了释怀。在两人相会的十多天里,他们在雪夜里,煮酒醉,论英雄,相互唱和。这便是人生知己。
可惜,进入高科技社会后,飞机、高铁、高速四通八达后,我们的友谊感觉反而很难维持以前那么深厚了。或者也只是自己个人的错觉,毕竟每个人的思维和处事都不一样。
好的友谊,到底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用刻意维系,只需两人心有灵犀即可呢?还是亦如夫妻、家族,都得费些心思去用心经营,才会越来越好。想自己尚才疏学浅,不敢判断。
只是不知何时,自己也能拥有一个传说中的知己,也能体验一下古人所说: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夫复何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