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故乡的端午节,没有赛龙舟,挂菖蒲的习俗,也没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只有吃粽子这一项习俗。香喷喷的糯米粽子都是妈妈亲手包的。
端午前两天,妈妈会去水塘边摘芦苇叶。叶子摘回来,用水泡一段时间,然后煮开;被沸水煮过的芦苇叶,并不会裂开。妈妈会把每片叶子都洗得干干净净,然后修剪到满意为止。
准备了粽叶,还要准备捆粽子的绳子。我们这一带都是用蛇皮袋的编织物做绳子,一个蛇皮袋,被我们姐妹几个全部拆散,然后把绳子扎成一把,洗干净晒干,最后绑在竹椅子上,这就准备好了。
头条晚上,妈妈会把糯米提前泡好,早上起来正好可以直接包粽子。也不知道妈妈的手指是如何操作的,手指翻飞,刷刷几下,最后一剪刀剪断绑在椅子上的绳子,一个可爱的三角形粽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粽子十个扎成一捆,然后放入锅中煮熟。出锅的粽子要先给同村的亲戚送去一些,虽然每家每户都有自己做,但是礼尚往来的习惯大家一直保持着。印象中,我就有几次提着小竹篮去二伯家送粽子,回来时竹篮里又装着二伯家的粽子。
大人包粽子,小孩也包粽子,只不过大人用的芦苇叶,而小孩用的竹叶或树叶;大人用的糯米,而我们用的泥巴;除了不能吃,包的还真是有模有样,可见小孩的操作能力也不一般呐。
粽子都是白味的,没有放肉,也没有放红枣红豆,只是在吃的时候,边上放一碗白糖,喜欢甜就蘸一下白糖。我和姐姐妹妹们都是要吃甜的,爸爸妈妈都直接吃白味的。配上几盘菜,说说笑笑一顿饭就过去了。中午要是肚子饿了,冷的粽子也是直接拿来就吃的,大夏天的也不怕闹肚子。
等我们再大一些了,妈妈再包粽子,都是直接买粽叶了,因为那片芦苇已经消失了;而我们也不再是包泥巴的小孩了,蛇皮袋绳子也换成了细棉线。
姐妹们都渐渐长大了,我也离开了家乡。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外面的粽子更是种类丰富,有甜有咸,有菜有肉,有红枣红豆还有花生,只是很少有白味。外面的粽子个头也大,只需一个就吃饱;然而,再到端午,我也只是象征性的买上一两个。
如今,我们都是天南地北,爸爸妈妈在一方,儿女又是各在一方,端午,我已记不清有多少年一家人没有在一起吃过粽子了;一个电话,一个视频,甚至是一个红包;父母的期待也成了我们的遗憾和愧疚。
现在,我也有孩子了,自己也学会了包粽子,女儿爱吃粽子,尤其是肉粽。果然是一代人一个口味,一代人一代记忆,而我的端午,大概永远停留在了妈妈包的白味粽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