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
两天后,戊戌年的清明节又到了。
以前,从来没有在清明时有非常特别的感触,往往,这一天都是悄然度过。今年,好似有点伤感,因为特别想回去而没有成行,因此有了强烈想写点文字的冲动。
我们家乡的清明习俗与中国大多地方一样,但是也有一些特别的地方。本村同为一个姓系,但是清明祭祀时却分成好多群体。我们家的清明祭祀是我的叔伯家和几公里外同姓系的若干代前的叔伯家组成一个群体,总共二十多个男丁参加。在方圆5公里的范围内为祖先们扫墓:清清杂草、上香、上贡品、纸钱、放点鞭炮。每年都是清明节这一天进行,我懂事以来,一直都是我父亲这一辈分的人轮流召集、组织,安排饭局。据我了解,广东这边清明扫墓可选择清明节的前后几天,有些地方时轮流组织,有些地方特别是潮汕地区是争着出钱、出力、出贡品,还有的为此还闹过纠纷。我去过侨乡—浙江温州,他们的扫墓是在春节的初二之后,据说因为华侨多,没时间回来扫墓,就利用春节期间进行。他们的祭祀更有特点:男女均可参加,男女方的先祖都要祭祀,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灵活方便。因为有集中墓园,祭祀点相对集中。
离开家乡到遥远的南方后,因为距离、交通、假期等原因,二十年来只回家扫过一次墓。更多的扫墓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手拿镰刀、从一个山头跑到另一个山头,耳边反复听着父辈们讲述每个墓地主人的故事,半天时间下来也是个体力活。因为人多,感觉也挺好玩。随着年龄的增长,祭祀的对象发生变化,堂爷爷、奶奶,亲爷爷、奶奶去世后,扫墓时的感觉也变了。看着墓碑,爷爷奶奶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之前的清明,总觉得家里有兄长扫墓尽孝即可,现在想来,尽孝是不能替代的,缅怀先人,是每一个晚辈应尽的义务,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远离家乡定居大都市的人,对于“根”的概念、“孝”的意识,对于自己晚辈的教育,身教比言传更有效果。我的女儿,几年前回老家扫过一次墓,这已经颠覆了家乡女孩不参加扫墓的风俗,但是对清明的感觉还是很模糊、很淡。若干年后、若干代后,感觉会更淡,这是做父母的职责。要言传,更要身教。
新时代,特别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都有逐渐回归家乡、回归农村的倾向。无论再苦再累,传统节日还是要回自己“根”的地方,哪里有熟悉的地方、儿时的记忆,有年迈的父母、血脉相连的兄弟姐妹等亲人,这也是传承中华文化、做中华文化的自信者所必须做的。在这一点上,重视清明节,胜过春节。它不单是一个联系亲朋很好的节点,更是大家回归传统、传承文化的节点,是我们的一个精神图腾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每年利用清明这个重要的节日,祭祀先人、感恩祖先,缅怀先烈,找到自己的“根”,才能有“魂”;每年利用这个时节,对自己进行一次思想和精神的洗礼。我们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2018年4月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