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说到了太白山,看到苏轼还有一首写太白山的诗,于是,继续分享。虽然尚未踏足太白山,但对太白山充满了好奇与憧憬。总感觉李太白的名字,就是从这太白山而来。那么太白山,是不是有仙气?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宋〕苏轼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
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
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我的理解和翻译:
(早晨起得早),在马车上昏昏沉沉睡了会,接上还未做完的梦,却不知朝阳已经冉冉升起。
眼前出现了很多山峰,纵横交错,像一个绿色屏障,横在眼前。月亮已经渐渐落下,而村舍的灯火也渐渐稀少了。
往来奔走的麻烦邮差小吏,安静悠闲的时候,有些愧对老僧的教诲。
再来此处游玩的时候,应该会有些眷恋。聊时记录一下,我曾经到此一游。
苏轼求雨深度解析:
翻译完这首诗,我只想哈哈大笑。看来古人出去游玩的时候,也是早早起床赶车的。虽然现在有汽车,比起过去的马车快多了。但去哪里旅游,也还是赶早起来。看到东坡先生在马车上打了会盹,我仿佛看到了旅行团的车上,一群人打着呼噜睡早觉的样子。哈哈,忍不住笑出声来。
赶了会路,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眼前横着绿色的山,还有村落里几点灯火,想一想,这山中晨景,也是挺美的。
苏轼为何会去太白山呢,我原以为他是去游玩的,结果查了很多资料,不是的。那时候的他,在凤翔府担任判官,当地大旱,民不聊生。为此,他前去太白山求雨。路过了横渠镇的崇寿院写的。
苏轼笔下的横渠镇,如今还在,地名也没有改变,还是今天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距离太白山不远,这个镇上有个崇寿院,此地传闻是张载求学的地方,他辞官归故里后,就在崇寿院讲学,后衰败。现已改名为横渠书院,位于今宝鸡眉县横渠镇张载祠内。说实在,这名字真不能乱改,崇寿院听起来多好,还有苏轼的这首诗以及他弟弟的诗为证,历史悠久,非要改成横渠书院,历史地位大打折扣了。
文史不分家,当真如此,当诗词翻译,不能入境的时候,了解了解写作背景,学习学习历史,对翻译而言,十分重要。这个过程,也很艰辛,虽是在网上查找。却也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很难很难。又仿佛一个人,在一个诺大的图书馆里,翻找着想要的资料数据。再整理出来,推理加解析。越来越觉得,自己像一个侦探家了。不过,破的是诗词的案。对话的是古人。
言归正传,继续看苏轼的这番求雨之旅,奔走起来,难免劳烦邮差和小吏,我再想,为何如此呢?他的官职,不至于鸣金让道出门去吧,更何况是求雨,不可能那样兴师动众吧。那么为何会麻烦邮差和小吏?难不成古代也有交警?驾着马车肯定有随从,走一段路,来个交警查下车?所以,就会劳烦人家?
到了这崇寿院,看着院子这么好,眼前的太白山已经远远可见,景色秀丽。于是,兴致大发,写首诗吧,古人的诗,就像现代人写的“到此一游”,可比起古人,我们似乎浅薄多了。看标题“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可知,这首诗还是写在崇寿院的墙壁上的。可以想象成如今的涂鸦么?那会的墙壁,是大家随便都可以写诗的么?我有些好奇。
题完诗,看看这景,感觉很留恋,山清水秀的地方,有如此宁静的书院。“安闲愧老僧”这句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想了很多种,还请教了一位诗人,结果,我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解析吧。
大概是苏轼在这崇寿院里,体会到了宁静致远的感觉,想起来有些愧对老僧的教诲,他还不能认真修行,烦心事太多,心中不静。
这首诗,是苏轼26岁到29岁之间写的。可以说,还很年轻。亦可说,苏轼年轻有为。想想咱们26岁在干嘛?人家都是县官了。
哎,人比人,气死人呢,算了吧,不负青春就好,珍惜时间,努力奋斗,剩下的,尽人事,听天命吧。
推荐阅读:
你可知寂寞沙洲冷是苏轼写的?《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文澜珊
苏轼与侍妾西湖初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文澜珊
苏轼在自我放逐自我安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文澜珊
声明:本文系作者文澜珊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