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笔记 20200210
1⃣️世界贫富分四级:
赤贫10亿人
第二级别月薪三千30亿人
第三级别月薪六千20亿人
富人10亿人
2⃣️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当今预测为73岁
3⃣️不要过度美化过去的生活
4⃣️人们惯用直线性思维方式
5⃣️经济水平提高,人们趋于晚婚少育(美国平均一个妇女生育1.9个孩子,伊朗1.6个);经济水平不高的地区,爱生孩子原因有二:抵消儿童死亡率+增加劳动力
6⃣️区分危险和恐惧,学会用数字对比,找出危险事实,不要被恐惧心理束缚
7⃣️质疑自己的分类方法,找出更好的分类方法。避免以偏概全。
避免单一视角,专业局限性。
避免偏见。
避免归咎他人。
🔑读后感
对于我而言,《事实》这本书对于我的最大收获在于提醒我看待重要事物不要急于“想当然”给出观点,不急于否认他人,避免惯性错误的思维。找出更多的事实数据,做对比,做分类,这样可以得出更客观更全面的结论。
📒《混乱》笔记 20200211
拥抱随机,把不确定性当作朋友
按部就班使命运无趣且发展缓慢
混乱带来创造力:
1.新环境让人兴奋
2.换个话题,转移注意力,暂时逃离僵局
3.做一件事,潜意识在做另一件事
团队需要有摩擦,有不同的声音
制造麻烦➡️磨合➡️团结
办公环境对创意的影响:
1.是否创造足够多的偶遇机会
2.给予员工足够的自主权
即兴创作:
1.前提是充分练习
2.感知观众的感受
3.敢于冒险,放飞自我
出奇制胜,灵活性,接受混乱度
监管机制:
真正有效的考察是抽查
突击检查,不设大纲
自动化:
建议80%自动化而非98%,适当制造麻烦
适应能力:
1.不要过度追求整齐划一
2.多元化,多样化
3.粗略的计划而不是细致的计划
4.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整理,否则没有精力去做别的事
🔑《混乱》听后感
印象比较深的有两点:
1⃣️原本互相作对的两个团队,因为遇到了共同的麻烦(断水)而互相合作,建立深厚友谊。
但是,为了建立友谊,刻意制造麻烦真的是良策吗?是否有别的办法?
昔日敌人,今日好友,只因共同受难。想起有句话“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共同的利益”。反思自己,不该总是记仇,错失合作的机会。
2⃣️办公环境,整齐不是最重要的,要让员工有自主权;时间管理和计划,按部就班会扼杀创造力,细致计划会导致没有精力去做别的事,反而降低效率。这一点,我很认同。我的桌子和房间一般杂乱无章,偶尔大扫除一次。自认为比较有创造力,不过在有些方面也很抠细节,以后需要不断提醒自己掌握好度。
📒《逆商》20200212
三类人
1.放弃者(放弃努力的人)
2.扎营者(努力后放弃的人)
3.攀登者(不会放弃的人)
尼采说过,一个人如果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那么他就可以战胜所有困难。
三层逆境:
1.社会逆境
2.职场逆境
3.个人逆境
小心四条岔道:
1.从攀登者变成扎营者
2.科技万能(依靠科技)
3.打鸡血(240亿美元市场,洗脑术,感官隔离)
4.走上无助和无望的循环🔄
逆商理论支柱
1.认知心理学(习得性无助➡️缺乏掌控感)
2.归因理论(永久的普遍的个人的归因方法VS暂时的有限的外在的归因方法)
3.身心关系-健康
4.脑科学-大脑皮层学习新知识会亮。开辟新的神经通路,激励大脑皮层,就能建立新的习惯
衡量逆商的指标:
1.掌控感
2.担当力
3.影响度
4.持续性
克服逆境四步走LEAD:
Listen:学会发现逆境,喊出来
Explore:研究自己对结果的担当
Analyze:分析证据
Do:做事。把自己能做的事列出来
改变逆境的方法:
-分心法:拍桌子,转移注意力,打自己,运动
-重塑法:重新关注目标回到初心,渺小化弱化自己的困难,帮助别人
如何提高团队和身边人的逆商:
1.用问的方式帮助对方觉知
2.目标,文化,沟通,教练
两个提醒:
1.每个攀登者心里都住了一个扎营者
2.每个人心里都有攀登者的驱动力
是否学会一件事,不取决于难度,取决于重要性。
🔑《逆商》读后感
我想我曾经是一个攀登者,现在的心态想成为一个扎营者,在某些方面我可能成为了一个放弃者。
坚持,是一条不变的真理。内心的不甘心,或是永远的心怀好奇,使我一次次半途而废,却又一次次重新开始。或许是新的开始,或许是再续前缘。
结合自己的经历,加上这本书的内容,我想不论多忙,都要给自己喘一口气的时间。不要被琐事榨干,最后反弹成为一个放弃者。多留出一些时间反省,去觉知当下的状态和情绪。遇到逆境,分析逆境,寻求改变。
每一个人都是攀登者。我想,放弃者应该是放弃了大山去爬小山。在人生的长河中,没有人真正的放弃。我们只会降维,给自己降低挑战难度,躺在舒适区,最后舒适区越来越小,各项能力也都退化。所以,真正强大的攀登者,是不断挑战有难度的大山,也就是所谓的逆境,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挑战越大,战胜后的成就感和成长也就越大。虽然会有风险,会有难度,会有损耗,但是值得。要勇于做一个攀登者,并且坚持。
这本书对于如何激励他人的建议是靠提问的方式,引导被谈话人自己对于目标和想要战胜以及如何改变的觉知。给别人建议是错误的做法。这一点,收获很大。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陈冲 20200213
第一部分 笔记
独处 pk 迎合
集体主义 pk 个人主义
罗曼罗兰理想主义 pk 现在的人大多都很现实
现在的人不嚎叫,情绪在别处发泄
90后追求真实,却又用ps技术把粗糙的质感磨掉,使其变得光滑。这样反而失去了对生活本身的关注。这一定会影响创造力。还有,时刻被娱乐着,每一秒都被颜色、灯光、音乐等刺激,没有机会去经历单调。然而,创造力必须是在特别单调特别闷的时候,想象力来弥补。手机并不利于我们深思。
岁月于你而言是什么?是可以炫耀的东西。我尽力了并且战胜了很多苦难。
喜欢沉默而有力量的东西。自己完成一件很有生命意义的事情。
第二部分 我的思考
关于迎合,我发现我极少迎合他人。除非我有很强的目的性时。迎合他人的经历,是我欠缺的。之前有位老师跟我说,我儿时经常迎合和取悦妈妈和老师来获得关注,但我想我极其敏感,又极其追求真实和真相,所以那段经历应该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迎合。
现在慢慢长大了,经历很多,虽然我依旧非常关注事实真相,但是我发现很多时候,为细枝末节的小事去争执,白费力气,改变不了别人,最后也发现没有意义,没有必要,不值得。还有,我并不是上帝,我也不是绝对正确,我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个点,也并非事情的全貌,会有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嫌疑。所以,不妨先迎合别人,深入探究对方思维的根本。大部分情况,其实都不需要表达自己。表达了最多也就一时爽,没有意义。我的还是我的,他的还是他的。
长大后的世界,变大了,也变小了。看到的东西越多了,对事物的成见也深了,如果跟着主流走,世界就变小了。小时候是充满着理想主义,世界多么美好。现在骨子里还是理想主义,但是现实一样深入我的血液,两种思想经常碰撞,我经常摇摆不定。我要么选择白,要么选择黑,做不到融合成灰,也做不到相信白的时候假装黑。还是没有学会迎合。心里非常抵触外界。但是,我还是决定要学习迎合,因为我不甘心做一个孤岛,我的好奇心无穷无尽。
我是一个90后,我特别追求真实。一秒调光,一键美颜,这我愿意,花太多时间我就觉得没必要了。否则感觉像是用力造假。啊哈哈哈。现在想想,如何用原相机拍出好看的照片,如果做到了,不知算不算一种创造力。
我很喜欢想象力,看画展或看书看剧看电影的时候,经常赞叹和惊奇。很喜欢不切实际的美,不同维度的美,可以推断又意料之外的存在。我不知道创造力是否必须需要单调的环境,但如果每分每秒被动填满享受那确实没时间主动思考创造了。
我也喜欢沉默又有力量的东西。我很爱表达自己,有时候也会嫌弃自己不够稳重,当我安静的时候,我觉得最理性。但当我精心准备过后演讲或发言时,那也是大放异彩。理性思考过,深度分析过后的发言,最精彩。虽然依旧会有不足可以更好,但相比平时求快不稳的我而言,那是相当的进步了。沉默,是一种态度,于我而言是一种成长,需要修炼。沉默的过程中会思考,会吸收他方观点。沉默后的反击,沉默后的作为,更接近成功吧。
浅谈平行时空 20200214
最近在看两部电视剧,女主是同一一位演员演的,剧中情节都是和平行时空有关。在不同的时空下,爱情友情亲情以及命运都会不一样。两部剧都还没有完全看完,但我想先写一下目前的思考。
《想见你》是男女主角为了遇到彼此,反复通过听伍佰的last dance这首歌穿越时空,每一次穿越都能遇见,但是时间线错综复杂,且穿越者的肉体没有穿越,只是灵魂穿越了,霸占了另一个时空的另一个人的身体。
这部剧的看点就在于非常新奇,多次穿越到不同的时间线,并且主角配角都能穿越,还参杂了谋杀案找真凶。男女主角的甜蜜爱情也是一大看点。这部剧每周更新两集,目前还没有完结。在看的过程中,我开始思考,平行时空这个命题。
我不去想究竟是否存在,我思考的前提就是默认有可能。我开始想,在另一个世界一定有另一个我,在每次做选择的时候,都选了别的选项,排列组合,无数个可能,无数个我。当深入到每一个细节,我想,平行世界的别的我,正是这个世界的别的人。
我竟觉得又多了一份自由,因为总有人比我更幸福,也总有人比我更悲惨,不论是这个时空的其他人,还是另一个时空的我。况且,每一个人类迟早都要死亡,在死亡面前,又有什么不平等;和死亡相比,又有什么值得恐惧?
除了平行时空和男女主的爱情,我突然想到还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方面是剧中的坏角色——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心理医生犯罪,另一方面是女主穿越到另一个时空的那个女孩不合群。
那个女孩性格内向,喜欢一个人独处。同学们觉得有距离感,就很不喜欢她,她自己也不喜欢自己。男主的兄弟喜欢她,可是男主不喜欢她,偏偏她喜欢男主。她为了和男主在一起,故意装扮成女主的性格。
我可能是旁观者局外人吧,我没有替女主抱不平,我觉得这个女孩没犯什么大错。甚至我有点想为她抱不平,性格孤僻就是错吗?又没有犯罪,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啊。她学习成绩好,没有拖班级后腿,不爱说话不是罪过吧。
这可能也和家庭环境有关,她母亲是陪酒女,还有个弟弟,她没有父亲。内心缺少阳光很正常吧,没有做伤害别人的事就好。至于她欺骗男主,在我看来是小过失吧。她只是在努力争取自己想要的。而且本身女主就是侵占了利用了她的身体才和男主相爱的。
《如果爱,重来》这部剧的时空相对简单,只有男主一个人穿越到另一个平行世界,时间和人物关系基本一样,变化最大的是男主的老婆在另一个时空成了自己兄弟的女朋友,再来就是由于那个时空的男主单身,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工作,所以存款非常多。
说到男主为什么会穿越,在开头也交代了,因为男主总是忘记和女主的结婚纪念日,在婚姻关系中非常不成熟,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乱花钱不稳重,让女主非常疲惫。大概是为了惩罚男主,想让男主学会珍惜吧。
这部剧我才看了一点点,我猜想后面可能还会有除了男主之外的人穿越,比如女主和男二。因为我发现两个时空的女主,一个选了男主,一个选了男二,但是看上去都不是很幸福。
对了,还有家庭背景。男主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幸福美满的家庭,女主生活在母亲是情感专家的单亲家庭,而男二的成长背景是生母在美国所以从小寄养在男主家。我推测:男主没有受过什么苦,所以一直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女主有一个不相信婚姻的妈妈,所以女主面对感情多了几分徘徊和犹豫;男二从小寄人篱下,所以长大后显得比较成熟稳重体贴会照顾人。
这两部剧都涉及了不同的时空,《想见你》每一次穿越是为了相见,《如果爱,重来》的穿越让男主感到失去。两部剧都在提醒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爱我们的人,珍惜我们所爱的人。不要把爸妈的关怀当作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不要把所爱的人对你的好都视而不见还拼命挑刺。
还有,下次遇到不满意时,挑刺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情绪化的表达。应该心平气和告知对方,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满意。如果更委婉一些,更有效一些,那就多用鼓励赞美。
浅谈工作事业商业 20200217-0218
最近我在找工作。原本约了几个面试,但今晚张双丽联系了我,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而且,她的公司离我家是最近的。再来,也符合我不加班双休的心理预期,收入也还可以。虽然在家也需要回复消息,也是在工作,但我寻思着我还是可以设置一段时间放下工作手机去做我想做的事,不论是看剧还是写作。
今天是晴天,阳光格外明媚。我定是要外出走走的。全副武装后(因为新冠肺炎的流行,所有人都戴口罩防止感染),我带着蓝牙耳机就出门了。我一边走一边听着樊登读书会的专栏,主要讲成功女性的,不论是现实中的还是小说里的,不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不论是当代的还是现代的。
走了八九千步,两个小时吧,听了三个故事。一个是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里面关于职场的故事,一个是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故事,还有一个是巴尔扎克笔下的欧也妮葛朗台的故事。
在第一个故事中,女主安迪从一个职场小白进入时尚圈一路成长但最后选择退出回归平常生活,而她的上司美国知名杂志主编米兰达则在事业的道路上继续前进,雷厉风行绝不松懈。女主的轨迹是a到b到B最后回到A,米兰达的轨迹则是a到A到大A再到超大A。两个人都非常努力,也都很有能力,所以都拥有选择权吧。两个人都是人生的赢家。
在这个故事中,虽然米兰达和安迪的人生轨迹不一样,做的选择也不一样,但是我依然觉得她们两位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并且在我心中她们也都是非常成功的。无论如何他们起码都尝试过努力过高光过,只有努力过后的人才有资格选择是继续或放弃。只希望不要一辈子都平平淡淡毫无波澜,没有拼命没有高光没有选择权。
联想到前两天在反正读书会议上面听到的攀登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判断者,但不是每一个人最后都成为了攀登者。不论最后是否成为成功的攀登者,起码要努力攀登过,成了最好,不成做个扎营者也有成就感,千万不能成为放弃者。
第二个故事中的主角是董竹君,她的故事更生活化一些,更接地气一些,更有阶段性一些,也更完整一些。
董竹君身上真的有好多好多的优点是值得钦佩的。她在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上学的重要性,她也有能力可以和一个有钱的男人相爱,并且她有独立的人格,不会依赖于任何一个男人。她的社交能力非常好,朋友多人脉广。她是四个女儿的妈妈。,坚持让孩子接受教育。她还有非常棒的经商头脑和经济思维以及管理才能。她懂得进退和取舍,不会贪恋财物。
印象中比较深刻的有好几个细节,比如她13岁就被卖入青楼,但是卖艺不卖身。当她和富家公子相爱之后,她拒绝接受用男人的钱赎身,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一起私奔到日本之后她坚持上学读书。回国后她是家庭主妇有四个女儿,却勇敢和丈夫提出离婚,且来上海打拼。她的饭店管理模式非常人性化,高收入高保障高福利,吸引员工。她和国民党还有共产党关系都非常好,当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将所有的财富都捐了,安度晚年。在那个年代,我想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女商人。
最后一个故事算是家喻户晓,但葛朗台被提及是作为吝啬的代名词。在这个专栏里讲述的都是女性的故事,所以这次角度有些独特,讲了欧也妮葛朗台的一生,并且是个悲剧。而且这里对葛朗台的分析,认为他的人生是比较成功的。
葛朗台非常吝啬,追求财富,即便家财万贯,成为当地首富,但还是过着非常拮据的生活。他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获得钱财之后想要过怎样的生活,确实是他的自由。临死之前的回光返照,他也是望着金子做的十字架,可谓人生相当圆满了。
欧也妮则不同,她是首富之女却过着贫穷的生活,不仅过着挨饿受冻的日子还要做针线活,而且她也没有享受到父亲的亲情。当她的母亲过世之后,她的父亲诱使她签署放弃遗嘱。她喜欢表哥,父亲却因为嫌弃他穷而把他赶走了。她和表哥之间有山盟海誓,但在父亲去世之后,表哥要和别的女人结婚了。她虽然继承了巨额遗产,但是她依旧过着之前的穷日子,维持过去的习惯。
我想她的可悲之处在于,既没有享受到富裕的生活,也没有享受到亲情,更没有享受到爱情。她的人生一直都是无望的。但是她没有变坏,她没有发疯,她依旧非常善良。当表哥要和另一个女人结婚遇到麻烦时,她虽然伤心难过,但她选择托一个法官帮表哥偿还债务,让表哥可以和心爱的人顺利成婚。
相比前几个事业型成功女性,欧也妮这个人物显得弱了些,她没有与父亲抵抗,或者说她没有获得过主动权。她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过两次主,一次是将自己所有积蓄给了表哥换取来一个首饰盒作为定情信物,一次是托一个法官把表哥的债务还清然后嫁给了法官。
虽然她真的不够勇敢也确实没有什么能力,但我认为她的善良,让我看见她内心的坚韧。她的父亲视财如命,而在她心中看重的是情感。这也让我看见她身上的光辉。
欧也妮葛朗台是这个专栏最后讲的一个女性角色,突然好奇为什么选她压轴。难道是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成为成功的人,不会成为有钱人,最有可能的人就是过着欧也妮的生活,所以想要传达即便过普通的日子也要保持善良这一观念吗?
不重要了,我也不想重听,不想纠结细节,或求证什么。道理大家都懂,但要么缺智慧缺天赋,要么缺努力缺坚持,运气嘛,当前两个都有了运气自然来。普通人的生活也挺好的,细水长流,至少没那么糟。
如果认定了哪样东西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不要放手,也不要怀疑,不要犹豫,一直追求吧。不论这样东西是什么,是金钱权势爱情自由善良都好。如果哪一天你放弃了,希望是因为你找到了更重要更值得的东西,而不是忙碌着就忘了心中一直追求的那一道光。
定位 20200222
一直都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意义。在别人看来,看电视剧看电影唱歌玩游戏都属于消遣,看书学习上课培训就是积极向上有意义的事。我的思想多多少少受这方面价值观的影响。但我也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所学的知识没有被用上,或是没有产生经济效益,那么打游戏和看书不过是两种不同的人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在消遣。
我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唱歌画画瑜伽走路看剧看书写作都挺喜欢的,都能给我带来不同程度的快乐。但是我发现大部分休闲时间都被看剧看电影看综艺以及微信聊天所占据。我认为我做的事没有意义,没有成就感,加上我受功利思想的影响,我也会担心焦虑自己是否浪费了时间。
我是比较矛盾的。我活在当下,我觉得当下快乐最重要,这是我没有强制戒掉电视剧综艺的原因,也是我没有强制阅读的原因。但是我又希望自己活得有意义,能留下什么,可以使自己回顾过去的时候有存在感和自豪感,所以我要改变我的现在,希望从现在这一刻开始,可以留下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我想到用不同微信账号和公众号的方式,把自己分为不同的部分,分开管理。目前除了自己原本就有的个人微信账号外,我还拥有专门学习的帐号,可以用来学习打卡,还有生活号,可以用来记录生活,也有工作专用号。这几个帐号都是我自己的,头像和昵称都是我取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有鲜活的生命,拥有各自的灵魂。也可以算是朋友吧。如此一来,不论自己将来工作多忙,我也会为了他们而坚持学习,坚持生活。目前又救回来一个帐号,打算专门写作用,写作也是需要坚持的。
不能太贪心。之前想过利用这几个帐号作为商业用,又想给自己个人用,要的太多了吧,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现在定位明确,这就是为了我自己而设立的,算是我的几个分身,记录下我存在的意义。这样也比较好坚持,为了自己而坚持,坚持运营,坚持记录,坚持输出。
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有意义,都是经过思考的,不能雁过无痕,哪怕只是短暂的思考也要留下点东西。虽然我注重当下,不需要特地留下什么东西去回忆,但长期坚持一件事,经过时间和数字的积累,这不仅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而且会带来一定的成就感。
《百岁人生》的听后感
先来个樊登读书官方的知识总结吧:
A.为长寿时代作好准备
终身学习并利用网络学习
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转变对年长者的态度
B.生活方面的未来趋势
离婚和晚年再婚的情况增加
生育时间推迟
忘年交变得普遍
C.时间方面的未来趋势
工作时间变短,休闲时间增加。
替代效应:高回报的工作使得休闲时间变得昂贵,人们更愿工作而非休闲
娱乐业和再创造业的繁荣
D.新的人生状态
三段式人生“上学工作退休”规模的打破
青春再来
幼态持续:长期保持青少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将工作视作玩乐和即兴发挥
成为独立生产者
通过生产来学习
创造自己的创造力集群
E.资产方面的未来方法
三类无形资产变得愈发重要
生产资产:技能、声誉、知识、外貌等
活力资产:精神、健康状态、友谊、社交等
转型资产: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多元人际网络、适应能力、学习和改变
F.就业方面的未来趋势
年轻人涌向大城市
智慧城市效应:未来的城市围绕着智慧构建
工作中空化:流程式的、中间端的工作需求不断减少
波拉尼悖论:人类的知识难以临摹传递
对机器是否真的能替代人类工作的质疑
G.长寿时代到来面临的问题
技能迭代和人工智能带来的工作挑战
对工作容易失去兴趣
人际关系质量的老化
我记得一开始的时候,樊登说有一个预测,每十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就会延长两岁。现在20岁的年轻人,未来平均可以活到100岁以上,所以可能要工作到80岁。
我觉得未来的事不一定,尤其是现在社会和时代变化这么快。有可能很多工作将被机器取代,或者说是被时代淘汰。另一方面,拉波尼悖论认为机器不能取代人类,这也有道理。
一部分工作会消失,但是一定会有新的工作出现。
现在的竞争激烈,主要还是最顶端的人在疯狂竞争,他们喜欢赢的感觉,就会拼命努力。大部分人还是比较懒惰的吧,尤其是00后,10后,都没有吃过什么苦,应该是不会喜欢工作,更不会特别拼命工作的。
还有一点,像这次疫情,突如其来,公司越大,损失越惨重。海底捞都说可能撑不过三个月。当然选择应该是度过危机了,但是疫情的到来,把很多领先者拉回到起跑线了。
但这次疫情,人人受灾,无一幸免,最直接的就是通货膨胀。美国又在印钞票,必然会导致物价飞涨。再加上就业岗位的减少,那么人们应该是比之前更珍惜工作机会的吧。
但也不尽然,疫情过后,有些人是被动失业或降薪,有些人则是主动离职。说明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拼命工作。有钱人、没钱人都想离职。说明钱吸引不了现在的年轻人。
我有个闺蜜,在宁波工作,固定每个月3500工资,房租2200。上周工作中失误,要赔五千,身上所有的钱都没了,依然要离职。借钱也要创业。倒也不是鼓励她这样,只是第一觉得她很有勇气很有想法,第二说明即便是这样窘迫,她也不想再继续上班了。
我以前的一个同事,也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她已经是组长了,在竞选主管,都到了这份上,她依然想离职。她觉得每一天都很心累,很痛苦,每天都哭一次,都要抑郁了。我没有劝她立刻离职,而是给她分析,精神上多鼓励她,让她自己做选择。
我蛮心疼她的,她的情况和我之前差不多,但我是立刻就离职了,她还坚持了很久。
她也是很实在的人,不是很会和领导搞关系,和下属也有些隔阂。但也有些下属对她很好,安慰她,给她力量,支持她。还有一个老同事也在,多少可以有个人说个话。
我挺赞同打破原本三段式的人生,三段式就是前二十几年读书学习,中间三五十年工作,后面二三十年休息。我是觉得中间连续工作时间太长,很疲惫,应该加入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后面二三十年休息又很无聊,身体好的话还是应该工作,这样活得比较有意义。
我现在虽然每天自由安排时间,做的事情都是我主观意愿上想做的事,但还是少了一些意义感和成就感。缺少同事和朋友来往,少了很多社交。还是很想工作的,只是不想再那么累了。
对于中间的休息和学习阶段,我现在缺乏的是职业培训,以及职业规划吧。我没有具体想做的事,方向和行业都不清楚,那么所需要的技能也不清楚,就不知道要学什么,去哪里学,学到什么程度。
虽然现在无人驾驶技术在不断改进,有些已经在试运行了,但中国人口这么多,大城市路况复杂,无人驾驶的普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吧。所以,现在学车还是有必要的。没准可以从事网约车司机。反正可以多一条路吧。
或者有个别的什么工作,偶尔会需要开车什么的,应该可以用得上。
啊啊啊啊,真的很不喜欢打卡上班的工作,不喜欢规矩很多的工作,就只是喜欢有意义、有内容、有成就感的工作。按件付费,好像很适合我,啊哈哈哈哈。
除了工作,未来变成啥样,不是特别在乎。人情变冷这是肯定的,现在就正在发生着,也没办法。幸好我现在就已经有老朋友啦。
其实还是应该跟00后和10后多聊聊,未来是他们的,啊哈哈哈哈。肯定脑子里是一个或者许多个不一样的世界。他们所期待的世界,肯定和我们不一样。
如果他们没那么拼命,那我很愿意替他们打工,钱不少就行,啊哈哈哈。
但其实也看行业和目标用户,每个年龄段都是消费者,都有购买力。年轻人购买力强,但是这个市场竞争也大。从宏观角度看,其实都是公平的。
好啦,没什么其他的,也没什么特别的。好像还是比较喜欢之前日本的日野原重明写的《活好》,比较人性化一些,也比较可爱,文字也具有诗意,还有积极向上鼓励人的话语。
这本《百岁人生》居然是对未来的预测,出乎意料。一方面有些地方不太相信,另一方面这到底是说的对不对还要未来才能知道,现在也没法求证。所以这本书不是很吸引我。
那就等未来来看看,今天这本书,到底说的准不准吧。
《实习生》观后感
It‘s never wrong to do the right thing. 我记得这是剧中70岁老爷爷的座右铭。我觉得很棒,只要目标方向是对的,过程中就算遇到一些挫折那也不是过错。
故事讲述的是70岁老爷爷去一家公司做实习生的故事。这位老爷爷曾经在一家电话公司工作40年,从事广告和市场营销,后来到了VP的位置。去实习的这家公司是线上销售衣服的,创始人是一个女性,也就是美丽的女主。
老爷爷的性格比较稳重,女主的性格比较急躁。两者刚好互补。虽说女主是老爷爷的老板,但是剧情发展到后面,看着很像父女。
樊登在说《百岁人生》这本书的开头提到的这部电影,意在表达人活到70岁也要接受新东西,要工作。
但我觉得这部影片,更多的讲述的是70岁老爷爷如何帮助三十多的事业成功的女性,度过她工作上乃至生活上的一些困难。这位老爷爷似乎一直运用的是他原本就有的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谦卑的态度等,看不太出他在实习的时候学习到了什么。
更像是年轻时候的积累,可以终生受用。不要嫌弃老人old-school。
老了退休之后不要总是待在家里休息,休息一段时间后也可以继续工作。这一点我是赞同的。
不论老爷爷还是女主,都是具有很多特点的,并不是只有某一面。
老爷爷看上去西装笔挺,一身正派,为人谦卑,不说闲话,非常稳重。而且不闲在家,70岁每天吃很多药,依旧愿意出来工作。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他非常有经验,通晓交通路况,也是个称职的司机。
再来,当女主误发邮件给妈妈时,他能想到潜入女主妈妈的房子,偷电脑删邮件,这样的主意,说明他也非常懂得变通,脑袋非常活络灵光。
他还会协助同事工作、帮同事追女孩、当同事没地方住的时候,会让同事住自己的家。是个非常有爱的老爷爷。
他在恋爱方面也不逊色,懂得闪避不合适的人,接近喜欢的人,拥有一段美好的黄昏恋。但他最爱的还是原来的妻子,他说要和妻子葬在一起。
女主呢,是一个事业成功的女性,非常忙碌,但是获得非常好的成就。
另一方面也拥有比较完满的家庭,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儿,丈夫也愿意辞职在家带孩子。
但是她和母亲的关系似乎不是很好。
丈夫也有了外遇。她不知如何面对,也不敢拆穿。她害怕自己将来孤独终老。
事业上受了性别歧视。
每一个光鲜亮丽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心酸吧。
如果要说这部影片对我而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那一定是老爷爷的谦卑和主动。
当自己的老板不喜欢自己时,他依然笑脸应对。知道女主喜欢看到别人眨眼,他就会反复练习。当女主没有用邮件派发任务给他时,他会观察同事是否需要帮忙,会主动帮助同事。是金子总会发亮,他虽然默默,但所做的事还是会被看到,能力也被看到。他总是帮助他人,人缘也很好。
外公也是这样的人。外公88岁啦,这位70岁的老爷爷还算是小弟弟吧。啊哈哈哈。
《春潮》观后感 20200525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母女之间的关系。
虽然我也经历着这样的事,但可能这样的故事看多了,有共鸣的同时更多的是麻木。
真的挺喜欢电影当中的小女孩,虽然整天承受姥姥的语言暴力,又不得不接受自己没有爸爸的事实,妈妈又经常不在身边,但依然非常聪明机灵,在学校表现也很好,还交到了好朋友,并且总是生命力十足,还非常可爱招人喜欢。
很多上一辈的妈妈嘴都很毒,不知道是因为缺乏教育,还是真的因为受了太多苦,无处宣泄所以到处宣泄,把自己最亲的女儿当成垃圾桶。那言语,真的可以用恶毒来形容。
白雪公主里面的皇后是明着坏,那些嘴毒的妈妈则是暗里坏。对外可圆滑了,塑造的形象可美好、可温柔、可热心了。我的妈妈也是,对所有外人都很好。
影片中的女儿选择沉默。她说这是因为不想让自己的女儿看到她和妈妈吵架。她无法依赖自己的妈妈,所以她选择在男人的怀里寻找温暖。
我想她可能是对的,那样的妈妈,即便奋力反抗也不会胜利的,只是白费力气。
但我又想,我一直就是反抗的。有人说,一个人和妈妈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就是什么样的。是啊,难怪我总觉得我和这个世界是对着干的。
虽然我现在也觉得是白费力气,但我的妈妈至少不会烧我的东西。这个界限还是有的。我想,多少也归功于我的反抗吧。
其余的也不想赘述,那些过去的伤痛如今已经恍如隔世。有时候,偶尔,妈妈的话还是会伤到我,但多少有些免疫了,不严重了,我懂得生气了,而不是自己一个人憋着。
我也会想,有一个人对着干就像有一个竞争对手,如果没有这个竞争对手,那才是真正的孤独。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就是女儿七分钟独白的开头:你安静了,世界就安静了。就让我们安静得待会吧。
乍一看,确实是一个喘息的机会,终于可以不用再听妈妈那些垃圾言语了,真的是非常吵闹。但如果永远都没有了,那又和谁去抗争呢?那是不是就彻底孤寂了呢。
不知是该继续和这个世界对抗下去好呢,还是努力学着不要反驳别人,不要表达自己,隐藏自己好。这好像还真的有些难,总会忍不住。emmm
加油~!
《爱因斯坦传》听后感 20200525
早就听说爱因斯坦学说话晚,传闻是八岁。但今天听了这本书,事实并非如此。爱因斯坦不是不会说,而是一定要确保自己说得完全正确才会说出口,这是一种严谨的态度吧,对日后的物理学术研究有帮助。
在爱因斯坦的成长过程中,学习成绩非常优异,非常聪明,但是脾气很坏,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玩,还总是和老师对着干,后来高中就退学了。但是后来考了两次,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在大学期间认识了米列娃,写了很多情书。生了一个女儿不知所踪,后来和米列娃结婚,生了两个儿子。
求职之路非常坎坷,后来到了瑞士专利局上班,但没有浪费时间,把所有申请专利的新发明都看了一遍。这个时候和另外两个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他写了很多论文,后来被一个注著名的物理学家赏识。伯乐的出现,使得他进入到了物理圈。
书中讲述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还举了一些例子,也挺生动形象。原来爱因斯坦否定了牛顿的万有引力,也否定了光速恒定,提出了时间膨胀。
对了,还提到了时间是第四个维度,当你在三维空间走得多,那么在第四维度的时间上就会走的少。不过前提是在三维空间走的足够快。
这些还挺有意思的。
我其实很喜欢数学和物理,可惜智商不够,当时就改了地理。如果我在上学期间潜心学习钻研,不管高考,考不上就复读,就是坚定学物理,这或许很难,但没准可能会有所成就。我觉得我还是挺喜欢学术研究的。
不过这本书还讲了爱因斯坦的私生活,他出名后被邀请到柏林去工作,一方面因为待遇很好,另一方面因为从小青梅竹马的表姐在那里,所以他就去了。去了之后就和表姐在一起了。然后就和原本的妻子米列娃离婚了。
有意思的是,除了一般的赡养费外,在没有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他承诺把诺贝尔奖金给妻子,这一条写在了离婚协议书里,后来他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樊登说,他从没见过这么自信的人。
大家都太喜欢爱因斯坦了,当他死的时候,他的大脑被取走收藏,他的眼睛被取走收藏。他在大家心中是神圣的。他的很多预言都被证实,一百年前预言的引力场,这几年也被证实了。
所以大家会忽略他的不完美。也确实,没有人是完美的。他为社会为世界做出的贡献,实在是很巨大,他的一些小缺点实在是微不足道,不值一提。他还是个和平爱好者呢。
可能我还是会想他生活中的事吧,他和父母关系不好,父母很不喜欢他的婚姻;他和妻子关系不好,他出轨外遇最后离婚;他和自己的儿子关系也不好,一个儿子很普通,一个儿子有精神疾病。
可能天才都是孤独的吧。不过他功成名就,还有两个很要好的朋友,有很多人赏识他,这一生足以。反正他这样的人,就是和我们这些普通的人,注定不一样吧。
他一直都保持着好奇心,保持童真,小时候爱看星星,长大了还是爱看星星,爱观察爱研究,追求真理。这一点我还是很喜欢很欣赏的。我希望我也可以这样。
突然想到那个时候研究的是原子弹,发明制造出来后对整个人类都是巨大的威胁;如今一场疫情轻轻松松掌控了我们,让我们恐慌,控制我们的自由,夺走我们的生命,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
好像人活着,总是要经历些什么,不是天灾就是人祸。当然我们也经历过幸运,只是我们没有去在意它,把它们都当成理所应当了。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非要追求大富大贵,追求与众不同。我想爱因斯坦也只是专心想做好研究,他是真的好奇,因为好奇所以去探索。并非想出名,也不是因为想当一个伟人。
因果关系还是要搞清楚的。是因为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投入所有心力,加上天赋和幸运,所以可以成功。
总体而言,还是挺喜欢这本书的。对爱因斯坦也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前听说他还是个小提琴家,这一点我也非常欣赏。
晚安~
长投理财学习感悟20200528
晚间分享20200528
【今晚思考题】:(明天保险专场)
今日主题:通货膨胀与投资陷阱
思考题:你知道的通货膨胀是什么?
答:政府多印钞票,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物资跟不上印钞票的速度,于是物价上涨。过去几年,平均每年通货膨胀5%,有一些物品已经达到8%。日积月累,手里的钱贬值,购买力下降。在家躺着就被抢劫。
我的感悟:物价和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尤其是民生用品,比如食物的价格,这是最直观的。不能因为不会投资坐等资产缩水然后消费降级。但也不能操之过急,不懂的不要碰,乱投资等于找死。之前也被p2p骗了三万多,之后就一直不敢再投,直到去年开始定投买基金,一开始数额不大,收益也就几千吧。希望可以长期投资达到且稳定年化收益率15吧,至少要跑赢通胀吧。
晨读感悟20200528
晨读主要讲的是通货膨胀,同样是100块,在三十年前是一笔巨款,可能相当于现在的一万块,但是如今的100块,随便吃顿饭、买件衣服、买个蛋糕就没了。
上大学的时候,教授就总说他那个年代物价多么多么便宜,几分钱就可以买到冰棍。
我当时没有很在意,想着过去本来就和现在不一样。内心还会觉得教授抠门,住着别墅,还要买超市打折鸡蛋。
但是工作后,就从叫外卖就很明显,第一遍刚毕业外卖才十几块,有时候九块钱都可以。但是第二年第三年就要四五十了。最低也要二三十。
才一两年时间,物价几乎翻倍。不禁感慨通货膨胀就是个明目张胆的强盗。
如果不想办法让自己的资产增值,那么多年后必定消费降级,降无可降,也会没有安全感。
平均通胀每年5%,如今民间已达到8%,OMG!
一直都说年化收益率15%,我怎么只闻其人不见其身呐,我也希望可以早日实现15%这个平均值。
正式课(主题也是通货膨胀)总结:
1、通货膨胀,就是物价持续的上升,钱不值钱了,钱的购买力下降了。
通货膨胀对三类人很不友好:把钱放家里的人,把钱存银行的人,还有靠固定收入过日子的人。
2、投资可以帮我们跑赢通货膨胀,而且可以增加我们的收入。
3、不懂的千万不要碰,先学习再投资。(目前就有跟投,类似抄作业,心里有点慌,还是要学习呀)
4、最有价值的投资是投资自己,让自我增值。
突然想起长投的吉娜班班分享了一段樊登老师的视频。
樊登说他的父亲是一名数学老师,但是因为相信收益和风险成正比,辛苦工作一辈子存了五十万在银行,没有做过任何投资。
樊登作为一个企业家,身价上亿了吧,自然是看不起这五十万,会嘲笑他的父亲迂腐。
但我想,即便是在现在这个社会,五十万虽然不多,但起码可以吃穿不愁吧。也是有一定自由度的。外加樊登父亲还有退休金和医保。
除非生了大病,那没办法了。可这事儿,如果真的发生了,真的是钱可以解决的吗?
人生是阶段性的,可是没有人规定必须要有几个阶段之后才能死亡。如果有钱人的人生阶段是10个,在第五个阶段的时候生大病花钱治好了,可以继续享受后面五个阶段,而穷人在这个阶段没钱治就死了,一生只有五个阶段。
那又如何呢?就算富人有十个阶段,还是会死啊。而且没有人能保证后面五个阶段全是顺风顺水幸福快乐。
我觉得快乐和金钱是没有关系的,不过缺钱确实可以让人痛苦。
总说结婚生子是女人的退路,那我还想说出家是所有人的退路呢。
樊登父亲虽然没有发大财,但总比那些挥霍或贪心的人要好,非常踏实本分。五十万也足以让他有安全感。求仁得仁,没错呀。
樊登作为北大毕业创业的,天性就喜欢挑战,不喜欢按部就班,不那么求稳,想追求更高点,那么他的想法也没错,投资可以赚的比银行定期多一些。
真不知道自己的老年是怎么样的。现在当下的青年就够焦虑迷茫的了,以前就有中年危机,现在居然还要去忧虑自己的老年生活,真的是担忧不完呀。
晚间分享感悟20200527
个人的资产配置做得比较差,基本上钱都放在第二和第四象限了。
前两年就有接触到保险,但一直都没有下决心买。家里人比较反对。
个人的话,总觉得如果真的生病了,那就是天意,也不愿意花大钱。
和友邦的业务员也聊过,但总觉得保费比预期高,保额比预期低。
生病和意外一般情况下是小概率事件,如果遇到了那真的只能认。
平时多注意锻炼和养生吧。
对我而言,买保险比还房贷心理障碍还要大。都是束缚了我的自由和安全感。
这几天再多听听课吧,多了解了解,突然想通就买也不是不可能。
学习重心还是想放在学习挑选购买基金、股票、债券等上面。
晨读感悟20200527
今天的晨读主题:你的金钱和时间流向哪儿,你的人生就走向哪儿。
心理账户:用复利值和快感值作为x轴和y轴建立了坐标,形成四个象限。
不用说也知道,理想状态是时间和金钱都花在第一象限,高复利&高快感。
第四象限虽然很难熬,快感值很低,但复利值高,也应该把时间金钱花在这。可以想办法加深转化,提高做这类事情的快感值。
举了一个例子,是李笑来当初要进入新东方当老师,需要背两万多个单词。这就是高复利&低快感的事。
他想到如果做成这件事,将年薪百万,这样算来一个单词值50块钱,背单词成了赚钱,就发现一点也不难,还很有动力。
就这样从每天背100个赚5000块,到了第二个月每天背200个赚10000块。并且一直坚持。
我想了一下,我的时间大多都是用在高复利值,比如工作教学、学习英语、日记写作、读后感观后感、学车、步行健身等方面。不过也有花时间看剧的。
我的金钱大多都花在了低复利值,比如衣食住行。吃饭买零食叫外卖、买衣服、交通、淘宝等日常开销占了很大一部分。也有一部分钱花在给长辈和好朋友买礼物,以及知识付费上面。
我觉得学习这件事需要坚持,从复利的角度看,长期坚持一个领域的学习,深入探讨研究,而不是只学到多个领域的皮毛。
主要的时间要花在一个值得深入的领域,碎片时间可以用来拓展视野,了解一下其他领域的皮毛。
现在时间比较多,时间花在英语、理财、写作、科目一、看书、步行健身等,之后工作忙的话,希望自己坚持的是理财以及日记写作。
钱可以保障日后的物质生活,日记可以温暖未来的精神世界。
都是具有长久意义的。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薇娅 观后感20200603
先来简单说一下看完这期节目后,我发现薇娅身上的特质:
1.非常拼命,不知疲倦,身体很好
2.非常执着,不放弃,能坚持
3.拥有长远目光,能洞察市场趋势和发现商机
4.执行力强,雷厉风行,不留后路
5.有责任心,认为被大家需要是非常重要的
6.只怕赶不上,不怕失败
7.要求很高,追求完美,擅长批评,不善表扬
薇娅非常理智,知道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但她会希望在能力范围内她要让自己有安全感。
她认为,不是成功重要,而是把事情做到问心无愧很重要,要对得起自己。
再来呢,主播直播带货(也可以说线上电商)这个行业,引发了许知远的一些思考:
语汇的变化,“我的亲”是从淘宝卖家那来的。
现在所有现实关系都变得很紧张,但是所有的亲密都给了网络。
现实生活中需要超越性理念,需要亲密关系,但我们无处附着,我们要附着到其他东西上面。
近些年“物的力量”兴起是以精神的方式呈现。
个体力量的最大峰值是多少,薇娅的记录是一天销售27个亿。
购物成了现代人的解压方式,寄托了情感。人们买的不一定是物品本身,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这让我联想到销售其实就是在卖信任卖人设)
许知远说薇娅是“使用一种非常流行的方式完成了一件非常疯狂的事情”。
关于商业,薇娅同时具备有远见加上有实操开店经验两大优势。
一开始(2003年)她和男朋友(也就是现在的老公)是在线下开服装店的。赚了很多钱,也买了几套房子。
线下开店的做法是,
第一选好位置,人流很重要。(选址)
第二卖的东西要和周边商铺卖的有差异化。不卖别人的爆款,自己创造爆款。(差异化)
第三,从不讲价。让人相信本身性价比就很高。 (价格策略)
虽然薇娅好像学历不高,但是以上这些做法全是我大学时老师讲过的。果然经商还是靠天赋,不是书本可以教出来的。理论知识➕实操➕不放弃➕有远见,这都非常重要。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有一个顾客在店里试穿了很多衣服,然后打开手机搜索有没有同款,她就想到要开网店。
线上和线下不同的是,线下是顾客来店找你,线上是你要去找顾客,需要流量,需要引流。
差不多两三年后,销售额才有好转,但依旧是亏损的,因为太贪心了,敞开来卖发不出货,多了很多投诉和差评,赔了很多钱。房子都卖了。
2011年开始开网店,持续亏损,但依然坚持。因为她不给自己留后路,线下的店都关了。她非常坚信网购是趋势。
2013年卖了30万(不确定是双十一的销售额还是全年的),2014年500万,2015年1000万。
薇娅有一个外号叫多啦薇娅,来源于多啦A梦,说明粉丝把薇娅当成是万能百宝箱。
但薇娅毕竟是一个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都没有时间平衡生活和工作,也没有时间送孩子上学开家长会等。
这也就是个人选择吧。每个人的时间都是相同的,如果把很多时间精力都放在某一个领域,那么其他方面自然是会无法顾及,这也很正常。
所以,确实,如果想要得到一样东西,可能真的需要先问一下自己,愿意付出什么代价。
对了,许知远看着满是快递箱子的房间,说,人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一个人的家里有三个箱子还是三十个箱子,真的有区别吗?
后来又说,自己不停的写书,家里有很多书堆着,可能在他人看来自己非常无聊,堆着的书也像是这些箱子。
薇娅很幸运,她所喜欢东西、所追求的东西,是被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关键对话》听后感
Part 1 笔记📒
1.时刻牢记谈话目的
2.谈话时,不仅要关注谈话内容,也要关注谈话氛围。当气氛不好时,可以选择幽默应对,或take a break。
*有效缓解气氛的4个方法:时刻保持尊重、道歉、共同目的、对比说明。
3.只有弱者才会追求公平,强者追求如何把问题更好的解决,如何实现共赢。
4.谈话过程中:分享事实经过,对比说明。
总结:从心开始(找到谈话目的),时刻观察气氛,控制自己想法,陈述事实,对比说明,达成一致。
拓展书籍:《第三选择》
1.第三选择不是妥协,核心是创造力。创造力来自于双方愿意共同创造,而不是必须打败另一方。
我们协同达成另一个更好的结局。
2.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你永远都拥有选择的权利。拓展书籍:《活出生命的意义》
3.这是我做出的选择吗?还是受情绪影响?还是为了别人?
4.思维方式:
我看到我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
我看到你(是人,不是标签)
我找到你(面对冲突,邀请对方沟通,同理心倾听,缓解气氛)
我和你协同(头脑风暴,不批评不评论)
如何协同?
询问(例句:你愿意寻找一个更好的方案吗,你愿意让我们更加和谐吗)
界定(双方讨论什么是更好,把更好的基本条件都列出来)
创造(头脑风暴,创造一个可以满足基本条件的第三选择)
达成(签字)
令对方情绪缓和的例句:我知道你真的很难过;我知道你真的很委屈;我知道你真的很生气;我知道你今天鼓起勇气过来跟我说;我知道你最近日子过得并不好;能不能多跟我说一些关于你的事。(语速放慢)
缓和信号:当对方点头。
Part 2 我的反思
听了这本书,我意识到我自身存在几个问题:
1.我一直关注的是谈话内容,虽能感受到气氛,但是没有想过如何缓和气氛。
2.我一直追求公平,却忽略了谈话目的。
3.我没有把对方当人,而是我心中的标签。
4.我没有做到时刻尊重他人。
我希望我听了这本书后,不仅是想听其他大道理一样,当时有所顿悟,但实际生活中依旧按照自己原有的做法,这样就等于白听了。
我想尽可能讲书中的方法要点运用于实际,多加练习,最后内化成自己的习惯,想让自己成为一个让别人舒服的人,并且也可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Part 3 反复练习的训练计划
1.把书中的方法也就是笔记上写的内容,抄写多份,张贴在房间墙上,电脑桌面上,每天看一遍。
2.每次在soul上打电话,想一个主题和目的,然后努力实现共赢。就当实战练习。
3.和爸妈在某个问题意见分歧时,尝试使用书中方法去解决(同理心倾听➕头脑风暴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十三邀》日本女神黑木瞳 观后感
作为一个90后,对于60后的日本女神黑木瞳可谓是一无所知,如果没有看《十三邀》采访的话,她与我而言相当于一个不存在的存在。
她演了一些很著名的电影,代表作是改编自渡边淳一的小说《失乐园》。许知远好像很喜欢她,说她既有成熟女人的妩媚,又有少女一般的天真清纯。即便是不说话,待在一起一两个小时,那也是美好的。
被采访的时候,黑木瞳已经年近五十,但外貌看上去就像二三十岁。穿了非常正式的黑色西装,头发、眼睛、衣服都是黑色,看上去非常严肃。但是说话时,又会带有一些笑容。
当被问到,觉得自己什么时候开始成熟了?她回答现在都不太成熟。
当被问到,最大的一次失败是什么?她说有很多。最近一次呢?是三十年来第一次睡过头。
当被问到,拍电影时会不会和导演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她说有一次,小说是女性写的,她是女主角,也是女性,但是导演是男性,导演以男性的角度要表达一些欲望,她觉得不太合理。
但是后来她调整了心态,把自己当成是砧板上的鱼,就当没有自己的个人主观意识。 后来就拍成了。
再到后来她拍电影,她说她拍的是女性题材,加上找的都是有经验的女演员,所以不会限制她们的发挥,要的就是真实的表达。
当被问到,第一次见渡边淳一什么感觉?她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一起去吃饭,只顾着低头吃鱼,把鱼吃的非常干净。
联想到之前采访陈冲的时候,她说国内和国外很大的不一样就是国内是集体主义,是没有个人意识的,国外会有很强的个人意识。
我的个人意识很强,但我也在想,这或许不利于工作与交友。要想把一件事做成,就需要合作,需要接纳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意见。肯定会有人不按照我的想法做事,我要学会忍耐与包容。
一方面是为了把事情完成,一方面也是想着只有放下自己忘记自己,才能发现新的东西,吸收新的东西。
我渐渐有些分不清坚持自己和放下自己哪个更重要。或许,坚持自己的内心但不告诉别人,甚至有时候还要学会伪装,这是需要修炼的高段位吧。
之前会很排斥自己这样做,因为隐藏了真实的自己。但现在想想也许别人也不需要看到我,大部分人都没有那个需要吧,更多的人是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获得认可和尊重以及自信。
以往我也会很生气,如果别人没有看到我或是忽略我的话,所以有时候会想要表现自己。但现在发现即便是在工作中他们也不需要看见能力,只希望听话就好。
这时候就需要像黑木瞳所说的那样,把自己当成砧板上的鱼,放下或忘记自己的个人意识,任人宰割就好。
那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样子或许不是黑木瞳原本想要的,她可能会想要用另一种表演方式来表达,但是那部电影成功了,并且带给她荣誉。总的来看,还是有所得,很幸运吧。
不过呢,就像我之前说的,也没必要羡慕他人的运气和成功,把他们都当成是这个世界上另一个自己就好。总有人要成功,要好运,总有人是很普通,总有人要倒霉要经历苦难。
我们都是“总有人”当中的一员。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哪个人在哪个位置上并不重要。也没有人是常胜将军或常败将军。
没准一直失败的人,会有一个大的成功在等着他。没有的话也没关系,另一个他也会遇到。
倒也不是说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个自己,那么我们就要自暴自弃对自己的人生就无所谓了。
结局是无所谓,但是人生还是自己在经历的,日子还是要自己过的。如果不努力,那么后果也是要自己承担的。
只是从心态上,从意义的角度看,不必太执着于成败。我们还是要尽人事尽到自己的本分,做到问心无愧,无悔。如果努力了,结局还是不好,那就听上帝的安排吧。
还是那句话,把自己当成是砧板上的鱼吧。会轻松很多。
《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观后感20200613
这部日剧只有11集,每集45-60分钟不等。是新垣结衣主演的。早就听说过,也有朋友看过,但一直没有专心看完。这两天突然想起来,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两天就看完了。
故事的开头就很引人注目,一个心理学研究生毕业的25岁的女主,竟然找不到全职工作,只能做派遣(也就是随时可以辞退的临时工)。她明明工作很出色,也懂得忍耐,但还是在二选一当中落败被辞退。
妈妈会兼职做家政工作,女主教务做得也很好。通过爸爸介绍,女主来到男主家,做家政工作。薪水还可以。
男主是写代码的IT工程师,35岁,专业单身,从未恋爱过,一直独居。和人总有一种距离感。但是女主的到来并没有给他带来困扰,反而把家收拾的很干净,做饭也好吃,让他很满意。
后来突然有一天,女主父母在乡下买了房子要搬去乡下住,女主如果继续做家政则负担不起房租,但女主又很想留下来继续工作,所以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就在这时,契约婚姻出现了。男主和女主住在了一起,名义上是结婚,实际上是雇佣关系。
两人相处久了,日久生情,但一直都没有道破。后来女主想恋爱,于是跟男主协商了每周二的拥抱日。
在女主和男主的相处中,可以慢慢发现,两个人都很自卑。女主从小到大都是被讨厌的,没有被选择,这让她很受打击。男主一直都没有恋爱,为自己没有经验而自卑。
男主相对沉闷,所以一开始是女主主动提议的比较多,一次次敲开男主的心门。在确定关系之后,当女主遇到困难想退缩锁住自己心门的时候,男主也懂得了如何应对。两个人慢慢磨合,一直坚持着。
一开始在男主女主初相识各自都是单身的时候,男主说【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人首先要让自己活下去。
但在相爱后的相处遇到困难的时候男主说,人活着总是会遇到困难的,两个人在一起会有困难,即便分开一个人住也会有困难,总是逃避的话最后连呼吸都会变得困难。既然无论如何都会有困难,那何不一起努力想着如何度过难关呢?
想到之前看窦文涛主持的《圆桌派》节目里面也曾提到,如果人一直在自己的舒适圈,那就会不断退化,最后退化成一个婴儿的状态。
或许,人的成长就是需要一个一个挫折,需要处理不同类型的事务,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有摩擦。如果我们退缩了,那就退步了。
人生当中任何一件事都值得尝试,都值得坚持。可能差别就在于如果运气好,可能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有所成就;运气不好,可能需要坚持很久很久都没有回报。坚持了很久之后,做出放弃的选择,才有意义。
突然想到,这部剧是2016年播的,剧中男女主角也是有智能手机的,算是现在社会了。但是剧中男主和女主并不会沉迷于网络,关系进展也非常传统缓慢。很多地方看上去都非常甜蜜。
男主和女主拥抱,抱1-3秒,都足以让两个人觉得是一件很大的事。对比现在很多年轻人快节奏的恋爱模式,或者说P友模式,他俩的爱情真的是非常浪漫和甜蜜。
他俩对待爱情的态度也非常重视而非儿戏,有商有量。男主比女主大十岁,比较稳重成熟理性,并且很爱女主。后来男主被裁员后女主事业渐渐上升,男主后来就成为了家庭煮夫。非常现代化哟。
总之,甜蜜慢节奏的爱很珍贵。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如果抗不过去那就逃避吧,但如果选择面对,选择努力克服努力解决,会收获更多。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读到一半有感而发(20200802 凌晨一点)
这本书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我已经看了好几个故事了,每一个故事都很特别,都不同程度地在我心头停留了那么一会儿。
第一个故事《快飞吧》就很特别,讲述的是身边的家人离世,明明那么悲伤,却被描述得那么稀松平常。
“她的儿子死了,我的妻子死了,楼顶上的那个人死了。”
小孩子还会把要跳楼自杀的模样看成是“飞”。还会期待对方快点飞。
这个故事有很多想象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当时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感受到我们都很渺小,不过是这个万千世界上一个渺小的个体,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会有人死亡,没什么大不了的。小孩还会把这种绝望的痛苦看作“飞”。原本那么难受的事,就这样举重若轻了。
《托德》这个故事也让我印象深刻。托德是一个花花公子,还是一个抛弃怀孕女友的渣男,但是他却请求一个作家朋友帮他写一个故事(这个作家朋友就是本书的作者吧),希望这个故事可以勾引姑娘们和他上床。
但他真正想要的并不是一个上床的姑娘,他内心很孤独,“孤单就他妈和死差不多”。他想要有一个漂亮妻子,有一个话唠孩子。
如果是从前,一定会单方面的骂他渣男,但现在可以看到这位渣男内心的痛苦与孤独,会觉得他有些可怜。
让我想起徐静蕾后来在采访中也是这样评价《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男主的,以前觉得他对不起女主,后来觉得他很可怜。
《白板》这个故事,突然没反应过来为什么取这个名字。这个故事的脑洞很大,一开始说主角患有早老症,只能活十岁,因为这个缺陷被父母遗弃,在福利院长大。梦想着早日通过考试然后和小伙伴在外面的世界自由地度过短暂的余生。
后来开始反转,小伙伴死了。原来小伙伴是克隆人,是丈夫订购用来发泄对妻子不满的工具。而主角也是个克隆人,是希特勒的克隆人,是希特勒的仇人订购的。最后是个开放结局,“手枪扣动的金属声此刻听来如此遥远。”或许他死了,或许他没死,或许那个时刻希特勒的克隆人向往的是和平没有战争。
这个故事的脑洞真的很棒,而且也富有深意。从订购人的角度看,是为了发泄报复,而从克隆人的角度看,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
突然想到,这个作者写出来的故事,会把一些细节描写得很具体,让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但是不会告诉你具体的结局。你只是参与了故事中的人物的一部分人生,你无意闯入看见了这一些,但不是全部。你会有很多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
《压缩汽车》这个故事同样是表面有些搞笑的情节,但主角的内心深藏巨大的痛苦。这辆被压扁的车,是当年车祸害死主角母亲的罪魁祸首,是主角谋杀父亲的手段。他一定是很不喜欢这辆车,但这辆车却一直放在他家,还经常成为他的谈资。这里其实我不太懂人物心理,也不懂故事结尾说的希望把含有那辆车的房间用水注满就像泳池那样究竟是什么含义。
《窗户》这个故事脑洞也是很大,设计了虚拟时空,并且在后面有所反转,虚拟的才是真实,原本真实的却是虚拟的。
你可以从窗户看到虚拟的邻居,并且和他发生对话甚至是肢体接触。这是一项服务,你可以选择是否继续,也可以提出改进建议。
我在想,这是不是未来科技发展趋势,和AR是否是一个原理?但又好像不仅于此,更像是造出了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就像《白板》故事中的克隆人一样。
不同的是,《白板》的结尾是希特勒的克隆人在面对希特勒仇人报复的时候脑海中想象的是和小伙伴自由美好的生活场景,而《窗户》这个故事的结尾是这个虚拟的邻居孤独地呆在房间里,永远失去了和外界交流的机会。
《飞到月亮上又回来》这个故事讲了好多细节,但本质上就是突出了父爱。离异后的父亲只能在儿子生日的后一天陪儿子,当儿子要商店中的收银台作为生日礼物时,父亲也是竭尽全力去满足儿子的愿望。在这个父亲看来,“在这个臭烘烘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孩子的笑声更美好了。”
挺感动的,毕竟面对孩子天真无理的要求,很少有家长会想办法满足。他答应了儿子想要商店的任何东西都会买给儿子作为生日礼物,他非常重视他的承诺。这种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况和做法,在书中看到就更加感动。
《好事儿》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富太太施舍流浪汉,从中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太太圈纷纷效仿,后来还做了一个APP,十分流行。
多年后这位富太太和流浪汉重逢,那时候她刚离婚。富太太依旧想通过施舍流浪汉来实现自我价值感,希望获得他人的感激,可是流浪汉已经不需要施舍了,结婚生子后的生活非常幸福美满。富太太还是想给他钱,甚至是带着哭腔和哽咽求他收下。
这位作者写的故事还真的到处都是反转呀。
《糖酥蛋糕》这个故事很简单,讲的一对母子。儿子已经很大了,没有工作,没有结婚,和母亲住在一起。看着是有些妈宝,但是他生日那天买了彩票,如果中奖了他就可以搬出去住,可以不用依附母亲生活了,他却选择放弃彩票。估计是舍不得母亲,不想母亲一个人孤零零的吧,母亲年迈也有疾病,也需要他照顾。
故事也是开放的,前几位数都是对的,最后两位的结果作者没有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也不知道究竟是中了还是没中。
母亲在开奖的时候去厕所了,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凑巧。
如果真的中了,儿子因为想要照顾母亲放弃彩票,那真的是又要感动坏了。
全书还没看完,只看了一半,期待后面的故事会有更多的惊喜。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之《一个革命失败者的生日》读后感(20200808周六)
由于最近比较忙,加上感冒还没好,所以看书进度有些缓慢,之前一次写文是看完本书一半的时候,如今也就看到了百分之七十吧。
《一个革命失败者的生日》这是本书其中一个章节,也是一个独立的故事。
我选择对这个故事写出自己的感想,是因为这个故事非常有创意。有一个富人觉得朋友们都是为了钱而接近他,所以他减少了很多社交,又觉得生活无聊,突发奇想登报购买普通人生日的权益,因此获得了很多生日祝福、生日礼物还有生日歌。这让他非常开心。
有一天他没有收到自己该有的权益,却意外发现正好是一位不图他钱的老友的追悼日,他去墓地感受到了人们对于死者的爱。于是乎,他再次突发奇想购买死者被悼念的权益,可以躺在棺材里,好好享受别人对死者的追思和哭泣。当然不是向本人购买,而是继承者那里。
不巧的是,他还没来得及实施这个想法,就真的死了,拥有了一场自己的葬礼。
前一天他购买了一位革命失败者的生日权益,在诸多生日礼物中,有一份暗藏杀机,于是他死在了一大堆礼物当中。
第二天早上,上千人来参加他的葬礼,歌颂他的生平,都是为了他的钱。那场面浩浩荡荡,却又十分感人。
我觉得,这个富豪的创意非常不错,竟然想到可以购买生日以及葬礼权益来体会人间真情。啊哈哈哈,作为普通人,也会有富豪羡慕的东西,我们真的应该珍惜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亲情友谊以及身边的爱。
写于20200808周六的公交车上(正在前往去见麦的途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