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再一次拿起了《西游记》,品出了一些味道,诸君权且一听。
美猴王某日烦恼忧伤叹道:“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后闻三界内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然后道心生,下山求仙术,以跳出轮回网外。然后独自撑筏,来到了南赡部洲。在人间游历了七八年,穿州过府,在市廛中,学人礼,学人话。朝餐夜宿,一心里访问佛仙神圣之道,觅个长生不老之方。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吴承恩在此做诗一首,感叹人间多烦恼:争名夺利几时休?早起迟眠不自由。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只愁衣食耽劳碌,何怕阎君就取勾。继子荫孙图富贵,更无一个肯回头。
正所谓有求皆苦,人生多苦恼大多是欲望心在作祟,怎得自由?猴王看透了人间争名夺利,遂又游西牛贺洲,一日忽见一座高山秀丽,有其人山中歌曰:观棋柯烂,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这是菩提祖师见邻居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教他遇烦恼时,即把这词儿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散心且不说,单说解困。解何困?对,前后两首诗对比,解的是有欲有求的人生困惑。人生在世苦不苦?苦,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何谓人生?痛苦的积累叫人生。道儒释三家店从不同的角度解决的问题是一个?人生多灾多难多困惑,怎么才能逍遥游?答案也是一个上智和下愚不移。学遍宇宙诸理,智慧达到顶峰,对人生泰然处之叫上智,何谓下愚不移?对于知识不向往,对于花花世界不向往,对于名利权势不向往,安身立命,随遇而安谓之下愚不移。老子曰:“爱民治国,能无知乎”,这个问题,骤然看来,矛盾且有趣。既然要爱民治国,肩挑天下大任,岂是无知无识的人所能做到的。历史中所记载的黄帝或者尧、舜,都是标榜天纵神武睿知,或生而能言,或知周万物,哪里有一个无知的人而能完成爱民治国的重任?南怀瑾先生说,老子此处并非明知故问、故弄玄虚,而是另有深意。”古语道:“大智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穷尽生灵之性,故其灵台明朗,不蒙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与义,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评他人之长短,通达事理,凡事逆来顺受,不骄不馁,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样。”喜好夸夸其谈、才华外露,必然容易得罪于人;时常批评他人长短,必然容易招人怨愤,这些都是智者竭力避免的事情。因此上智的体现正是外愚内智,正合乎老子:大智若愚 天下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的思想,看起来无用之人正落得逍遥自在,能做到下愚不移的人也是生活的智者.菩提祖师教化邻居砍柴人的这首词正是通往智者之路,渴了有山泉水,饿了砍材换米,困了有枕松根而眠,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何其快哉,不与世人争名夺利,没有世人的牵挂烦恼,相逢处非仙即道,如此方得逍遥自在游人间。诸君如若心生困惑,命运多舛,也把词多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