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要想学好书法(特别是行书,草书),必须从楷书入手。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楷书是书法入门的基础,学好了楷书,才能向行书、草书发展。
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楷书方正、规范,行书是楷书基础上的快捷写法,而草书是楷书的更快捷写法,所以,没有楷书的基础,怎么能写好行书、草书?
比如人类学走路。楷书好比是“爬”,行书好比是“走”,草书好比是“跑”。不会爬,怎会走?不会走,怎会跑?
这种观点其实大错特错。
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基本上都不了解中国文字的发展史。
中国的汉字演变顺序,大致是这样的:甲骨文——篆籀(包括金文、石鼓文)——小篆——隶书——汉隶(又名八分)——章草——今草——行书——楷书。
为什么大致是这样?因为文字演变,是交替进行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当中的,一种字体突然在某个时期转换为另外一个字体。
比如秦始皇“书同文”,统一推行小篆之时,因为小篆书写困难,只适用于国家重大事项记载。可是基层官僚和民间为了书写快捷,便有小篆的草体出现,这种小篆的草化字,渐渐转化为隶书,隶书出现时,小篆并没退出历史舞台。隶书形成一种字体时,为了更快捷书写,又对隶书草化,形成了章草…
从时间上来说,小篆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出现,隶书出现秦朝末期,汉隶出现于西汉初期,章草出现于东汉初期,今草出现在东汉中期,行书比今草稍晚完备,在东汉末期。相传汉末刘德升善写行书。
而楷书是最后出现的字体。楷书也应该是出现于东汉末期,但是直到三国时期的魏国钟繇,才将它完善定型。据羊欣、王僧虔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钟繇是刘德升弟子。
所以,楷书是中国汉字的规范和总结,是汉字的最后定型。
由于书法最主要载体是汉字,所以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的进程是相辅相成的。既然楷书相比其他字体,是最后出现的,怎么可能是先出现的行书、草书的基础呢?
当然,倒不是说学好楷书,便不能学行书、草书。
我们只能这样判定,书法入门,采取何种字体为好,因人而异。有人喜欢楷书,可以先学楷书,有人认为篆书好学,可以先学篆书。有人对行书、才草书有悟性,直接学行书草书,又何尝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