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姐姐,在加拿大某大学做讲师。
一日,我们闲聊时,她说起前阵子遇见的一个女孩子。
下课后,有个女孩子过来对她说,“老师,我最近心情非常差,可以和你聊聊吗?”
姐姐看对方也是华裔,大概独自一人在远方求学,也实在孤独可怜,便爽快答应了。
两人来到办公室坐下,寒暄两句,女孩子突然说道“老师,我被劈腿了。”
姐姐呆了一下,问,“你需要什么帮助吗?”
“我遇到了渣男,我发现他在和我交往的同时还约了其他女生,我去问他,可是他电话不接微信不回,我跑去他的学校找他,他躲着不见。你说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我怎么会运气这么差,遇到这样绝情的人啊。
“更糟糕的是,我那天过去找他的时候,回来的路上遇到大雪,堵车了,导致我没有赶上那天下午的考试,那是我这个学期学分最高的一门课啊,我现在没有成绩了。
“老师,你说现在的社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现在的男生可以这么不负责任啊。”
“你···联系了授课老师,咨询补考的事情了吗?”姐姐问。
“老师,我真的很受伤,我感觉自己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我这位姐姐几次三番想插进话去,和这个女孩子聊聊如何解决她缺考的问题,但是女孩子却坚定不移地继续着对渣男的控诉,对自己受到的伤害的抒发。
直到女孩陷入哽咽,低头抹泪时,这位姐姐才终于能开口说道,“这个人确实是个渣男,但你要明白,你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和我讨论他到底有多渣,而是如何应对你现在的局面。
“你错过了学分最大的一门考试,而且听起来其他的科目发挥也不好,如果你这个学期的成绩不达标,轻则会影响到你下个学期的专业选择,重则会导致你被劝退。
“你需要赶紧计划,找相关的老师了解一下补考的方案,如果你在这方面需要什么帮助,我也可以帮你了解一下。”
“但是···”女孩说。
姐姐知道她还想继续刚刚的话题,赶紧打断了她,“那个男的渣不渣虽然很重要,但已经无法改变你缺考的事实了,你需要先面对你当前的重点问题。计较他渣不渣只会让你背上更重的负担,让你始终处在受害者的位置。”
女孩子沉默了一会,然后小声道了谢,就离开了。
姐姐和我聊这事,感叹着现在“恋爱脑”可真不仅仅存在于电视剧里,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拎不清什么才是自己面对的主要问题。
就像那个女孩子,明明知道要期末考试了,还大老远过去找男朋友理论,导致缺考。现在都可能要被清退了,还在一根筋地计较为什么自己会遇到渣男,完全忘记了自己真正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听了这位姐姐的话,我不由感叹,她确实是一位很负责任的老师,发现自己的学生身处于麻烦之中,立即给予了自己最真诚的建议,并愿意为对方提供帮助来脱离困境。
可是,我想,这个女孩子以后再遇到烦恼时,还会想和这位老师说吗?
也许不会了吧。
她是一位良师,是能给出中肯建议的“人间清醒”。
但她在他们的对话中,实在不是一位益友,那种“我觉得你此时的情绪根本无足轻重,而我只想帮你解决问题”的态度,实在是让人望而却步。

在我们一点点长大的日子里,我们会渐渐发现,情绪似乎并不能帮我们什么,不能为我们升职加薪,不能帮我们解决难题。
甚至,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正是那些在不合宜的时候泛滥的情绪,拖慢了我们的步伐。
所以我们会要求自己一点点从情绪中抽离出来,给自己装上厚厚的铠甲,成为平静、淡漠的成年人,并且告诉自己,这才叫成熟。
所以我们会下意识对孩子说,你不许哭,哭解决不了问题,你这个样子真是软弱,赶紧站起来,去解决问题,不要在这里沉湎于情绪。
我们大概会很容易成为孩子的良师,随时准备着给孩子来一个当头棒喝,让孩子清醒一点、振作一点,赶紧去解决问题。
仿佛只要问题解决了,情绪也就消失了。
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站在高高的地方,颐指气使地去指点他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想,但真正的共情,却很难很难,因为那意味着我们要蹲下身去,去和对方待在一起,去感受对方的情绪,这种感受常会让我们恐慌。
情感的联通会唤起我们相似的记忆,那些记忆一般是负面的、消极的,是我们迫切想要逃避的。
所以我们才会迫不及待想打断对方,这样我们就不需要去面对自己内心里涌起的负面感受;
我们迫不及待地想帮对方解决问题,正如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把那些我们不想面对的情绪和不能接纳的自己藏起来。
我们迫切地想要帮孩子解决问题,往往并不是因为问题会造成不可扭转的严重后果,而是我们不愿意面对此刻心里涌现出的不安焦虑,仿佛有个声音在告诉我们“赶紧赶紧,去帮孩子搞定问题,你就会感觉好起来。”
我们打断了对方,提供了建议,然后我们似乎就可以长吁一口气,“哦,没事了,一切又恢复了平静。”
可是真的这么简单吗?
就像开头提到的小姑娘,补考、重修,一点点,总能把自己错失的课程补回来,但是只要完成了课程,心里的创伤就会消失了吗?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就能做出合适的选择了吗?

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不难,但那只是解决了当下的困境,我们没能通过联结来真正的让对方感觉好起来,我们甚至没有认真看到自己。
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始终采用这样的模式来面对我们的孩子,我们很容易就把自己活成了救火队员,在层出不穷的“问题”中疲于奔命,还会与我们的孩子渐行渐远。
始终做一个高高在上的“良师”,虽然可能可以帮孩子避开许多坑,却也会因为看不到孩子的情绪,而让孩子再也不愿意对你敞开心扉。
我们最喜欢的朋友,最亲近的朋友,往往不是那个会告诉我们“你的问题是什么,你该怎么办”的朋友,而是那个会跟我们抱头痛哭,会陪我们痛骂渣男,会告诉我们“你尽管哭,尽管难过,我会在这里陪着你。”的朋友。
这些陪伴,看似无用,却是我们真实需要的。
这让我们感到熨帖,感到安全,感到被看见,感到被接纳。
正是这样的陪伴,让我们感到有力量,让我们能够站起来、走出去,让我们相信前方还有美好的人与事值得期待。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良师固然重要,益友也必不可少。
除了看见问题,帮助解决问题,也千万别忘了,看见问题背后的情绪。
我们也要权衡,什么时候,该做良师,什么时候,做个益友就已经足够。
如果孩子面对的是有明确时间阶段,会引起连锁反应的问题,就像开头提到的女孩子,如果错过了补修补考的时点,可能会因为学分不足而被劝退。
这时,就要第一时间站出来,告诉孩子先直面问题。
等问题解决了,再陪孩子一起坐下来,梳理情绪。
如果孩子遇见的是不那么紧迫的非立马解决不可的问题,不会对自己和他人造成危害,那不妨只做个益友。
静静听孩子倾诉,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等待他用自己的力量站起来,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你越放心,孩子越有心。
他们会因为我们的接纳,而更有勇气直面困境;他们也会因为我们的放手,而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
而且,也不是所有困境都需要解决,也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答案。
我们不能把自己当成救火队员,与帮孩子解决问题相比,让孩子更有力量、有勇气,能够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前路,才是更重要的事吧。

而且,陪伴孩子、倾听孩子、接纳孩子的过程,也是一个我们探索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所出现的所有负面体验,都是在提醒你,你也许也有深埋于心中的情绪。
现在,你接纳了孩子的负面情绪,你也一样可以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抱抱孩子,也抱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