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人才严重匮乏,中医人才出现断层,大有后继无人的趋势。
中医文化死气沉沉,中国人对中医越来越不相信。
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中医高等院校招生对象选错了人。
1,招生对象有问题
目前中医高等院校的招生对象,是通过高考从普通高中生里面录取的。
从参加高考的高中生里面招生,弊多利少。因为高中生进入中医高等院校之前对于中医一窍不通,一无所知。中医博大精深,内容浩瀚,不是几年医科大学读出来,就能够当个合格的中医师的,是需要一辈子继续学习的。
中医人才培养,应该从民间医生里面有志传承中医者中挑选。只有有志传承中医的人,才能做到一辈子锲而不舍、连续不断续地学习中医、发展中医。
2,招生只重分数,不重品德。
孙思邈说:医者当有佛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学医要学医德,不可只有医术。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生对患者,要有“割股之心”。
医德就是从医的职业道德,指的是忠于医生的职业操守,竭诚尽智救治病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21164065/bf5b3a66044eccfc.jpg)
晋代《太玄经》的作者杨泉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说明一个医生要具备仁爱、聪明、廉洁之品德,又要有辩证解惑之智慧,然后才能依据病情对证下药。简言之,就是要德才兼备。
中医必须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目的。没有高尚的医德,成不了好医生。
中医高等院校直接从高中生里面挑选,只注重分数,不考察品德。
近代医学第一人张锡纯说:“人生有大愿力者,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
考上中医高等学院的高中生,学医大都不是为了济世活人,是为了找个职业赚钱养家糊口。
从民间中医里面选拔医德高尚、有志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传承中医文化的人,送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这才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正道。
二,中医高等院校西医化,变成了成批生产庸医的工厂。
中医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中医师,接受的是西化的教育。
学生在校学习中医专业知识的时间只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的内容是和中医无关的西医和英语等课程。
这么点时间只能学点皮毛。在校死记硬背点中医理论,也大都是为了应付考试拿一本毕业证,考试完后用不了多久也就抛到爪哇国去了。
西化的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师,对于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连门都没入,满脑子都是西医的思维。难怪毕业出来在中医科当中医生,不会望闻问切,不懂寒热虚实阴阳表里。虽然他们是中医师,看病治病用的大都是西医的那套方法和西药。
这些从中医高等院校出来的中医师,其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医,是披着中医外衣的西医生,是典型的伪中医、庸医。
这些庸医因为连中医的门都没进,对中医不了解,所以他们自己都不相信中医,怎么可能变成中医里面的良医呢?
西化了的高等院校,培养的不是中医,而是中医的掘墓人。因为是这些伪中医,让国人对中医失去了信心。
三,禁止民间中医自由行医 。
这是导致中医人才匮乏,出现断层,中医文化死气沉沉的第三个原因。
中医的根源在民间,民间才是成就良医的摇篮。
中医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服务于民间。
1965年6月,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普及农村医疗卫生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在成立县、公社、村三级医疗体系的同时,卫生部着手组织对农村知识青年医学培训,一个“半农半医”的群体由此迅速崛起,这就是赤脚医生。
1968年9月14号,毛主席在当天的人民日报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掀起了全国农村学中医的高潮。
那个年代,中医充满了勃勃生机,人人以当赤脚医生为荣。
1965年—1985年,赤脚医生自由行医,惠及数亿中国人。民间中医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极大贡献,中医文化得到极大弘扬。
自从1985年取消赤脚医生以后,出台了几个法规,让民间中医的生存空间荡然无存。民间中医只能转入地下,冒着非法行医罪的风险,偷偷摸摸给人看病。
中医博大精深,内容浩瀚,需要一辈子潜心学习。
中医是最注重实践的学问,只有临床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医疗水平。
光是中医诊断学里面最末流的切法,没有给上万人把过脉,也是糊里糊涂的。
中医理论和经典名方倒背如流,不一定会看病治病。经方是死的,人是活的。
民间中医大都出自家传,或者师承,或者自学,都是热爱中医之人。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民间中医因为热爱中医,所以才会主动锲而不舍的研究中医。才有可能变成一个医术全面而精道的中医师。
民间是中医发生、发展、传承的沃土。历代著名医学家有几个出自朝廷的太医院呢?倒是太医院的御医大都是从民间遴选出来的。最近评选出来的30个国医大师,其中29个有民间师承的经历。
综上所述,要想中医人才辈出,要想中医繁荣昌盛,要想中医为中国14亿人的健康保驾护航,必须要进行改革:
一,让中医通俗化,大众化。
1,从娃娃抓起。
中医博大精深,内容浩瀚,成才周期长,需要许多年的学习和临床实践,才能变成良医。
发扬光大中医中药,要从娃娃抓起。建议把中医中药作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必修课,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医学经典的内容,作为教材来学习。
这样可以一举四得:既学习了古文和传统文化,又学习了中医中药,还学会了养生保健,还可以从中发现好苗子。
因为学中医需要悟性,没有悟性,再努力也做不了大医。所以悟性高的好苗子至关重要。
这样中国人个个从小都懂养生保健,世世代代就会少得病,得个小病自己也会治疗。如此,中国人就会一代更比一代健康、强壮!
2,大力举办各种中医培训机构,为全民学中医提供方便。不管男女老少,不管城里人,农村人,只要是想学中医的都可以去学。
二,中医市场化
只要有医术,有志当中医救死扶伤、传承中医者,就可以注册行医。
不需要国家特别扶持,也不需要国家花钱,只需允许民间中医自由行医就行。
中医市场化,可以促进民间中医主动继续深造,争当名医,从而减少庸医的产生。因为道理很简单,你医术不行,就没人找你看病。这样自然而然就做到了优胜劣汰。
中医市场化,法律后果自负,谁还敢对患者不尽心尽力救治,谁还敢吃老本、裹足不前当庸医。
三,废止中医高等院校西医化,中医院校只学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取消英语和西医西药等无关中医的课程,加强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力度。因为在岸上比划得再熟练,不下水也学不会游泳。
四,中医教师必须具有临床实践经验。如果老师自己都不会看病治病,怎么能够让学生信服呢?怎么能够教出真正的中医师来呢?
如此,不仅中医人才层出不穷,中医文化欣欣向荣,而且解决了如今老百姓看病难和国家财政巨额医疗费支出的巨大难题。
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