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孩子的语文试卷上看到一篇短文,标题是《明子出师》。是讲一个木匠师傅和他的徒弟明子的故事。
木匠师傅提出的出师条件是:在黑暗中连砍木墩三斧头,木墩上只能有一条印痕。可以看出,徒弟要想出师,必须满足三点:一是在黑暗中,二是连砍三斧头,三是只能有一条印痕。如果徒弟在黑暗中三斧头都砍在一个地方,技术就高,就可以出师。如果有任一斧头没有把握好,三条印痕就不能重合,技术就不过关,就不可以出师。结果明子出师了。那么明子是凭着高超的技术出师的吗?
用木匠师傅的话说,明子的“高超技术”是这样的:明子只砍了一斧头,然后借助黑暗的掩护,在木墩上用斧背敲了二下,以制造砍了三斧头的假相。明子这样做,如果说他和师傅因为相处久了,彼此心领神会,那也可以认为不是在欺骗师傅,那么,他至少欺骗了其他的众多裁判,那就是读者。
原来,木匠师傅并不是在考核徒弟的手艺,而是在明子出师的时候,用“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给明子上最后一堂课:出师之后应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上活。他认为明子在这次出师考核中充分表现出对师傅的“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就放心地让明子出师了。木匠师傅在作品中是一个不好也不坏的人物,他把不诚实当作“人生经验”传授给徒弟,也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在读者看来,明子能够出师,不是靠过硬的技术,而是靠欺骗手段,这让读者感觉到很不舒服。
在明子砍完三斧头之后,木匠师傅点亮了蜡烛。这时木匠师傅曾经对明子坦言道: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痕里。原来这是个死题,是任何人无法办到的事情。永动机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所以没有人去尝试制造永动机。如果有一个人说他制造出了永动机,那他必定是个骗子。
因此,明子出师,是骗子出师;放明子踏入社会,就是放骗子踏入社会;允许明子出师,并对明子行为给以高的评价,就是在鼓励行骗,赞赏行骗。在越来越重视诚信教育的当下,在诚信已经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拿这样的文章给孩子阅读,不是很蹊跷吗?
也许有人说,明子不是欺骗,那是变通。
“变通“是因变化而通达,是在难以克服的困难面前,摆脱僵化思维的约束,通过改变方向方式,使用积极的手段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说亚历山大砍开高尔丁死结算不上真正的变通的话,那么爱迪生为了制造实用的电灯,用不同的材料做灯丝就是变通,《王献之传》中王献之笔误作牛就是变通。
变通是把刻错的字挖掉,重新刻一个字粘在雕板上,变通是谈判桌前为达成互利双赢而做的妥协退让。
但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就不是变通,它是以谋取经济利益为唯一目的的投机取巧,有悖于努力为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的商业理念。它鼓励商场上的绞杀,是工匠精神的天敌。
把牙膏瓶口增加一毫米以扩大牙膏的销量也不是变通,它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是对消费者智商的羞辱。
《明子出师》是《山羊不吃天堂草》的节选。无论是从情节相对完整的《明子出师》看,还是从《山羊不吃天堂草》全篇看,明子都是作者着力刻画的正面形象。草船借箭和丑小鸭变白天鹅的故事,是文学构思难以逾越的经典。因此,作者构思明子出师这一情节可谓煞费苦心,他把欺骗拿来加以包装,加以兜售应该是无意为之,而是他逻辑思维不够缜密所致。如此为追求故事情节的戏剧性而对自己的逻辑错误浑然不觉,如此违背文学创作的严肃性的创作态度,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