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的改革
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在德国贴出《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从而引发了欧洲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在罗马教廷的反击声中,指责路德的改革理论引起社会动乱是主要理由之一。
1517年利奥十世派台彻尔去德国兜售赎罪券。是年10月31日,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出反对销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从而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1520年利奥十世发布《斥马丁·路德谕》,限路德于60天内改变立场。路德公开烧毁教皇通谕,并相继发表《关于教会特权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信》等3篇文章,阐明其神学见解和政治纲领。1521年德皇查理五世召路德到沃尔姆斯帝国议会受审。因路德拒绝放弃其主张,查理五世乃发布《沃尔姆斯敕令》,判路德为异端。路德开始宗教改革之初,得到闵采尔的积极支持。1524年闵采尔领导的群众运动已形成反抗贵族和教会统治的农民战争,但路德却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发表《为反对叛逆的妖精致萨克森诸侯书》,称闵采尔为“妖怪和魔鬼”,请求诸侯用武力镇压。1524-1525年德国大规模农民起义失败后,路德对人民完全失去信心,寄希望于贵族,德国的宗教改革逐渐被诸侯所利用。
1529年查理五世在斯拜尔召开帝国议会,重申《沃尔姆斯敕令》,企图根绝宗教改革运动,恢复天主教势力。支持路德派的请侯群起抗议,此即新教徒被称为“抗议者”的由来。由路德和梅兰希顿等人共同起草的《奥格斯堡信纲》被议会拒绝。查理五世还限令路德派在一年内放弃其信条,否则将以武力讨伐。为抵抗教皇和德皇的镇压,德国北部,中部、南部的新教诸侯组成施马加登联盟(League of Schmalkalden),天主教诸侯也结成纽伦堡联盟(Leagueof Nuremberg)与之相抗衡。1552 年路德派诸侯在法国支持下,打败查理五世,1555年双方缔结《奥格斯堡和约》。这一合约的签署标志着路德宗的正式确立。它基本上依照领地教会的原则,即“教随王定”。
宗教改革在德国爆发,迅速波及西欧各国。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较强的地区,如瑞士、尼德兰、法国南部,宗教改革以群众运动方式进行,因而比较彻底。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国家,如英格兰、北欧各国,一般是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国王取代教皇成为教会首脑,削弱教廷的地位,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教会。
2.法国的改革
16世纪法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廷的控制,但仍坚持天主教信仰,反对宗教改革,法兰西斯一世与西班牙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同时还要与德皇查理五世斗争,因而采取支持德国新教诸侯的策略,对法国境内新教徒的迫害也相应减轻,1534年法国又开始镇压新教徒,加尔文逃亡瑞士,但其学说仍继续在法国传播,并得到南部贵族的支持。迄1559年法国有49处加尔文派教会,同年举行全国大会,正式确认加尔文信条。法国新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派,1562-1598年胡格诺派和天主教势力间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其中包含圣巴托洛缪夜悲剧事件。1572年8月24日,法国 天主教暴徒对国内新教徒胡格诺派的恐怖暴行,持续了几个月。由于胡格诺派的不妥协的强硬态度,使该事件成为法国宗教战争的转折点。1589年亨利三世去世,法国天主教贵族不接受胡格诺派的亨利四世为王位继承人,亨利四世被迫于1593年重归天主教,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规定天主教为法国国教,给予胡格诺派信仰自由和政治平等权利,内战结束。法国成为首先对新教宽容并实现民族统一与宗教差异并存的国家,1610年亨利四世被狂热的天主教徒刺杀,胡格诺派处境恶化。1615-1625年胡格诺派曾举行起义,均遭失败。南特敕令于1685年被取消。
3.英国的改革
1531年,亨利八世强迫英国宗教会议宣认他是英国教会“唯一至高无上的主,而且是照基督律法的许可,甚至是最高首脑。”。1533年国王亨利八世禁止英格兰教会向教廷缴纳岁贡。次年,促使国会通过《至尊法案》(Actsof Supremacy),规定英格兰教会不再受制于教皇而以国王为英格兰教会的最高元首,并将英格兰教会立为国教。其后,这项改革运动又得到爱德华六世的支持,玛丽一世曾重修英格兰与教廷的关系。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将英王作为“最高首脑”称号改为“最高管理人”。1559年,英国建立以坎特伯雷大主教为最高宗教领袖的主教团。1563年英国国会通过《三十九条信纲》,标志着自上而下发动的宗教改革的完成,圣公会最终形成。伊丽莎白在教义上容纳某些新教观点,而在组织制度、礼仪等方面尽量保留天主教旧制,从而避免了法国、德国发生过的宗教战争。但加尔文派新教徒不满足于伊丽莎白“不彻底的改教”,要求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残余,发起了以“纯洁教会”为号召的清教徒运动。1643-1648年长期国会召开的威斯敏斯特会议,以清教徒为主,还有苏格兰长老会的代表。会议根据加尔文派教义制订《威斯敏斯特信纲》,统一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宗教信仰,废除主教制,采用长老制。1647年苏格兰教会正式接受《威斯敏斯特信纲》。该信纲后成为英语世界归正会的基本信条。在国王与国会的内战中,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军队获胜,查理一世以叛国罪被处决。克伦威尔是清教徒,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比较接近独立派教会;在其统治时期,虽承认国教会的存在,但对主教制与长老制同样予以摒弃。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全面恢复英格兰国教会原有的典章制度,1662年颁布的《加拉登法典》,以伊丽莎白时代的《公祷书》为蓝本,作少量修订;并规定所有教士必须公开赞成和拥护该书;凡未经祝圣的教士,必须履行主教祝圣的仪式,还要对国教会宣会效忠。结果导致约2000 名长老会、浸信会和独立教派的教士被驱逐,清教徒与国教会最后决裂,形成所谓“不奉国教者”。
4.总结
1521年德国的马丁路德开启了自由的时代,打破了天主教一直以来对圣经的直接解释权。继思想启蒙之后开启了宗改运动。
1536年加尔文开始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对抗教权和王权的集权统治,中间爆发了骇人听闻的圣巴托洛缪夜事件。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法国成为首先对新教宽容并实现民族统一与宗教差异并存的国家。
1527年,亨利八世以没有男性继承人为由提出离婚,但教皇迫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压力没有批准。七年后,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英国的宗教改革就这样收场了。但是之后天主教和新教之间反复登台,爆发了许多血腥事件。同期,英国出现了反对国教会的“非国教徒”,他们主张依照加尔文教来“纯洁教会”,要求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教义和教规仪式,清教徒由此而得名。清教徒不受天主教和新教的待见,只能流亡海外寻找上帝给他们的应许之地,所以五月花号就出航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