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朋友都了解阳明心学,核心三点“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四句教等。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极少的“三不朽”人物之一,其心学理论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如日本稻盛和夫就是阳明心学粉丝。
王阳明悟道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龙场悟道”,那么到底悟道悟出了什么?
这要从当时背景说起。王阳明那时候中了进士做京官,仗义执言,得罪了宦官刘瑾,流放性质被发配到贵州当龙场驿站站长,类似今天乡镇邮电局长。
刘瑾还派人在半路上想要干掉王阳明,幸亏王阳明假装跳河自杀躲过一劫,但后来还是到了龙场上班。
到了龙场之后,每天躺在棺材形状的石头窝里“格物致知”,思考人生和自我心理成长,最不解是,自己已经不再追求荣华富贵,为何还是心神不宁。
终于有一天,他顿悟道,自己放下了荣华富贵,还没有放下生死事大,因为一直担心刘瑾再派人来追杀。这时候想通了,如果有人来杀自己那就死掉好了,没有办法的事情,如果不来杀自己,那就做点事情好了,这就是“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因此,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的就是“视死如归”,接受最差死亡情形,顺其自然,心情轻松,不再冲突。
这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向死而生”,接受死去才有新生。
事实上,生活很多类似比喻,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辞旧迎新”,“吐故纳新”,“破茧成蝶”,“先苦后甜”。
最著名的还有孟子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接受最差,才有最好,现在流行基层锻炼就是这个目的。
与此类似,著名故事“子畏于匡”。孔子周游列国时,经过匡地被匡人围攻,非常危险,弟子们都害怕极了,只有孔子平静说,周文王创立的礼乐文化只有自己掌握,假如上天要让文化断绝,那么自己就坦然赴死好了,假如上天要让文化流传下去,自己还怕什么匡人呢?
这种自信非常了不得,其实就是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为了信仰可以死,没啥大不了。
当然这个事情其实是误会,匡人错认孔子为另外一个鲁国人阳虎,后者曾经残暴对待过匡人,引起民愤。
小结,王阳明龙场悟道就是哲学家的向死而生,视死如归,顺其自然,寂静涅槃,坦然应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我力量做自己就好,这其实就是精神上的底层代码和内核所在,由此可以塑造积极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