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鲁迅先生曾给朋友杨霁云书信一封,在信中鲁迅先生提及了自己关于诗的一些看法,他在信中如是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由此可见,大文豪鲁迅先生对于唐诗有着自己特殊的情结,他对于唐诗的赞誉和喜爱是源自心底的。
鲁迅先生更是将一本描述唐代诗人的《唐才子传》,归入了他研究中国文学的必读书目。
![](https://img.haomeiwen.com/i6429342/37574dd3a13e645f.jpg)
说起唐代,它是中国古代上承隋朝下启五代十国的朝代,唐朝自建国共历21帝,统治289年。“隋唐盛世”,经济的繁荣,使得这个朝代的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恣意成长有了支撑。
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极盛时期,唐代中国被誉为“诗国”,唐朝有名的诗人更是数以千计。
《唐才子传》的横空出世,将这些曾经活在人们仰视里的“顶流”们具象化,生活化,读起来,更像是品味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一生过往。
《唐才子传》的作者辛文房,他本身带着一丝神秘色彩,他是元代前期的西域人,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只有零星半点,他一生曾书写过无数优秀诗作,可他的诗集《披沙集》早已失传,现存世的诗作仅有两首,为诸多学者点赞称道,而他的诗作的缺失,为学术界之一大憾事。
《唐才子传》,全书共十卷,记载唐、五代诗人简要地评传二百七十八篇,传中又附一百二十人小传。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清乾隆时期此书在中原已几乎亡佚。清光绪时期杨守敬从日本善慧轩访得五山本。
因此,它流传至今,享誉无数,实至名归。
那么从《唐才子传》中,你可以了解到哪些呢?
一、唐代人的高质量追“星”
《唐才子传》中讲了诗人李涉这么一段故事“.....初,尝过九江皖口,遇夜客,方跧伏,问何人曰:“李山人。”豪首曰:“若是,勿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欣然书曰:“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大喜,因以牛酒厚遗,再拜送之......”
这个故事的大概意思是说,诗人李涉坐船过九江,至皖口遇到了强盗。盗首问:“你是谁?”回答说,我是李涉李山人。盗首说:“若是李涉,我们就不抢夺财物了,我久仰他的诗作已久,对他个人更是崇拜,要是他能送我一首诗,比起金银钱财,更能让我如获至宝。”李涉于是当场写诗一首回赠:“暮雨萧萧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藏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这就是李涉所作,后来题名为《井栏砂宿遇夜客》的诗的由来,一个一心“求财”的强盗,居然是个爱读唐诗之人,爱读唐诗也就罢了,居然还有自己追求的“明星诗人”。为了自己的“偶像”,他可以放弃世间俗物,追求自己认为应该正确的。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件故事,虽不如佛所曰的那种大彻大悟,但,这起码给予了这个强盗以警醒,自古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想,李涉的寄予,是望他今后走上正途,不再以强盗的身份,而是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的,成为君子与君子之间的相见,介时就可以互相介绍自己,并把酒言欢。
据说这件事情的后续,就是题诗这件事,彻底改变了这个强盗的人生轨迹,自此他广交文人墨客,在他老年的一天里,他与在座的宾客诉说起了当年与李涉相见并得到赠诗的过程,说到动情处,这个老人泣不成声,听者为之动容,他一生都对李涉怀有着一份感激之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6429342/4714059302f04dac.jpg)
二、女“顶流”也值得被铭记 。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的巅峰,据考证,唐代290年间共涌现出207位女诗人。在唐诗界一片男“顶流”的大环境里,女诗人还能让自己熠熠生辉,显得更加不易。唐时,女中翘楚数李冶、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四位,后世将其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 。
《唐才子传》中,记录有女道士鱼玄机、乐妓薛涛、“女中诗豪”李季兰几位女诗人。
对于薛涛,作者是这样介绍她的:“涛,字洪度,成都乐妓也。性辨惠,调翰墨。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留连。”
可以说,作者对于女诗人本身并不带有“有色眼镜”,他只是在记录自己所了解到的事实。
这个女诗人,她的职业是“成都乐妓”,可能她的职业不怎么光彩,可她这个人,“性辨惠,调翰墨。”她不仅性格温顺,明辨是非,还贤惠可人,她还擅长书法。
她虽然可以说是生活在当时社会的“底层”,可不妨碍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她“居浣花里,种菖蒲满门,傍即东北走长安道也,往来车马留连。”
就像王尔德曾说的“尽管我们都身陷沟渠,但总有些人会仰望星空。”
纵使她的生活千疮百孔,可依旧不能埋没她出色的文采,以及她对于生活的那份纯粹与热爱。
有时候这种对过去历史人物的记录,或是成为当朝统治者的工具,或是成为记录过去的“留声机”,很难不掺杂有作者个人本身的好恶喜恶。
可《唐才子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它的真实,恐怕就在这里。
![](https://img.haomeiwen.com/i6429342/ae08a423298f0f2e.jpg)
三、“顶流”也“追星”
《唐才子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题诗,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我们常说“班门弄斧”,怕自己会在能人面前露怯,可“诗仙”李白遇到自己的偶像,居然也会怕,他怕将自己的诗作与自己偶像的诗作写在一起。
我想李白的想法,是很不想将自己的诗作与自己偶像的诗作加以比较。
恐怕有人觉得,李白居然这么崇拜崔颢,那崔颢一定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者了吧,但其实当时李白正青春年少,而崔颢比李白还小3岁。
所以,我喜欢你的诗,与你无关,我就愿意收敛起自己的一生傲气,收起锋芒,因为,我觉得你值得。
说了李白对崔颢的诗作的喜爱,《唐才子传》里接下来,也描述了崔颢的后半生。
他“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然行履稍劣,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
这些对于崔颢的描述,让这个人物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他可能确实在诗作方面有所成就,可在做人方面,他却不怎么样,薄情,豪赌,始乱终弃。
这和鲁迅先生所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应该带着批判的态度去对待他这个人的生活,我们承认他的长处,也不会一叶障目的看不到他的那些短处。
人非完人,孰能无过。还是那句话,这样才让《唐才子传》里的每个人都具象了起来。
四、这世界,我来过
唐代将近300年的历史,这些人曾经鲜活地存在过,很多人想说,一个人的一生,是非功过更多地应该交给后人传说。
《唐才子传》就是将这些人的过去,如此真实的记录了下来。
从一个个个体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为了前程而付出的不懈追求,这些诗人,这些“顶流”其实也依如平常人一般,命运多舛,一生坎坷。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的一生,随着唐代社会的起伏而起伏,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说成也生活,败也生活,若不是尝尽了这人间冷暖,诗人们又怎会呈现那么多好的诗作。
历史可能记录的总是那些被很多人记住的“大人物”,可他们过去的那些生活,他们也曾经活过一次。
所以,这世界,我来过。
《唐才子传》更像是给了那些看似“寂寂无名”之人一段被记得的契机。
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的那样,“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我想,《唐才子传》就是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了那些曾经来过这个世界的那些人,而他们不该被遗忘。
![](https://img.haomeiwen.com/i6429342/3f5ad6e44c6ee62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