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99《刘邦》:从庶民到皇帝,为什么刘邦能一次次满血复活

199《刘邦》:从庶民到皇帝,为什么刘邦能一次次满血复活

作者: 灵林玖玖 | 来源:发表于2021-01-05 18:44 被阅读0次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庶民皇帝。

    庶民就是底层出身的民众。

    《史记•高祖本纪》是这么记载: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意思是:汉高祖刘邦,江苏省沛县丰邑人,刘家的第三个儿子,因此姓名就叫刘季。他的爸爸叫刘先生,妈妈叫刘太太。

    刘邦的出身就是这么普通,在史书上父母连名字都没有。

    庶民的对立面是精英,正如刘邦最强劲的对手项羽。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父亲叫项荣,叔叔项梁、项伯,侄子项他等,都是当时社会有头面的精英人物。

    刘邦和项羽两人都是江苏人,同样处在秦末政权迭起、天下鼎革的时代,都是江苏人。可是,在楚汉争霸赛中,为什么是庶民出身的刘邦登上皇帝的宝座,而不是贵族项羽呢?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刘邦和项羽面临的天时地利是一样,关键点在于:人和。项羽是一个人在战斗,而刘邦是一个团队在奋战。那么,刘邦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让当时机智的谋士与勇敢的战士誓死跟随,数次出生入死之后,仍能满血复活并再发动一次次的对抗赛,直至与他的追随者们一起开创了绚烂光辉的汉朝呢?

    解开这个问题的答案,前提条件是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刘邦。

    刘邦是两千多年的历史人物了,百分百的真实性了解是不可能,只能做到无限地接近历史真相。对此,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推荐了一本传记——《刘邦》,理由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刘老三,再现出一个立体的汉高祖。”

    《刘邦》一书的作者是日本史学家佐竹靖彦,根据《史记》《汉书》《楚汉春秋》等文献,吸收了中日两国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的考古发现,并实际走访了刘邦的故乡,重新审视刘邦在各个时期被改写的历史,尽最大可能地还原出刘邦真实的一生。

    在佐竹靖彦看来,刘邦是一个感性的人,而不是理性。

    年少时,刘邦就是一个市井泼皮,结交酒肉朋友,打架闹事被官府通缉而不敢回家。即使如此,他也要约上朋友一起到大哥家吃饭,结果嫂子看不过去,故意将盛饭的锅底刮得叮当响,非常的尴尬。

    刘邦的口头禅是“乃公”,也就是“你老子我”。约上弟兄们在酒馆里狂欢痛饮,刘邦高兴时就是贫嘴的段子手,讲一些猥琐的黄色笑话,把酒馆的气氛搞得很嗨。喝完了,对老板娘说一句“记在账上”就走了。

    凡是人性的弱点,刘邦都有,比如贪财好色、自私自利、多疑等。

    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性格中的优势,而不是劣势。

    在《刘邦》一书中,佐竹靖彦对比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等文献,仔细甄别之后,他认为刘邦性格中突出的三个特点是成功的关键。

    1、精力旺盛、无所畏惧

    前面说过,刘邦的出身卑微,为人放荡不羁,按常理推算不会有什么出息。然而,沛县的豪门望族萧何最早发现刘邦的才能,认为他是一个人才。

    秦王政统一六国后,征调全国民力筑长城,修路,很多老百姓为了逃避苦役就四处迁徙、逃亡。有一部分人逃到了刘邦居住的丰邑,形成了两股对立的势力:新客家人和旧客家人。

    刘旧代表旧客家人在土地、水资源等方面与新客家人展开了斗争,这个举动引起了萧何的注意并密切关注这个年轻人的发展。等刘邦二十岁,行了加冠礼后,就急切地推荐他去担任沛县的亭长。

    在萧何的眼里,刘邦是一个自信、有见识、尊敬长者、有领导力、精力旺盛的年轻人,未来可期。

    刘邦不仅受到萧何这样的长者赏识,还有来自同伴的钦佩。

    从少年时代就与刘邦志趣相投的王陵,说起秦始皇出巡庞大的仪仗队形成的强大的威慑力时,在场的人噤声,只有刘邦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简直是个混蛋啊!”

    2、豁达爽朗、慷慨大方

    刘邦是一个喜怒形于色的人。

    刘邦当了沛县的亭长,第一次出差去咸阳,看到在华丽车马行列中央、由六匹马牵引的金根车的玉座上气定神闲坐着的秦始皇。他由衷地发出感叹:“啊!身为男儿,就得成为他这样的人!”

    刘邦就是直白地表现自己的欢喜,也充分地表达他的坦诚与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当然,刘邦发怒时也是会骂人。

    佐竹靖彦统计了《史记》里刘邦骂人的次数,达十二次之多,骂过的人有忠心耿耿的萧何、军事天才韩信、还有郦食其、陆贾、魏豹、吕后等。

    当时,骂人是一件随时掉脑袋的事。可是,刘邦骂过的人非但不怨恨他,还依旧紧紧地团结在他的周围。

    佐竹靖彦引用同行贝冢茂树的说法,认为刘邦“骂人的行为是他情感的自然流露,如实地暴露出他人生性中最素朴的东西,是对人不含任何芥蒂的结果。等暴风雨过后,他不对挨骂者留有任何成见或恶言,这种豁达爽朗的性格是刘邦颇受欢迎的秘诀。”

    换句话说,刘邦这种喜形于色、骂过就算的领导者,沟通成本低,容易与下属建立情感的连接,达成统一战线。

    刘邦笼络人的另一个秘诀就是慷慨大方。

    年少时,刘邦就呼朋引伴,饮酒作乐,是一个大方的人。

    当了沛县的亭长,他去县衙拜访的时候,并不总是空着手。有时带上一些齐国特产,如腌制的干货、皮革制品等送给沛县的官吏们,而把名产,如绢丝绸缎、珍奇犀角之类送给县令。

    起义反抗秦国暴政,延揽天下英才时,刘邦也是非常大度。在项羽与刘邦长期僵持对峙时期,韩信以齐地为中心,构筑了足以与项、刘一争高下的势力。项羽向韩信提出三分天下的方案,却遭到韩信的拒绝,他说:“汉王赐臣玉案之食、玉具之剑。”

    汉王刘邦将为王者所用的食物、车马、剑分享给初来乍到的韩信,韩信为此感恩戴德,忠心耿耿。

    从打工人的视角看,韩信遇上了慷慨大方的老板刘邦,他的预期是:只要把仗打赢了,刘邦将会厚待他。当然,卸磨杀驴,是后话了。

    刘邦的豁达爽朗、慷慨大方是少年时期就形成的内在人格,殊不知,这个性格特点为自己延揽了天下英才,为缔造汉朝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3、善纳谏

    刘邦在争夺皇位的道路上,每当陷入生死攸关之际,身边总有人献上奇谋妙计并贯彻执行,使得刘邦一次次地死里逃生。

    在《刘邦》一书里,对鸿门宴的性质,佐竹靖彦的看法与《史记》迥异。《史记》记载,鸿门宴是刘邦为了消除项羽对他的误会而举行的一场盛大的宴会。但是,佐竹靖彦通过同时期文献的座次、朝向对比,他倾向性认为:鸿门宴是刘邦向项羽投降的仪式。

    假意投降的建议是张良提出,刘邦本无意接受,可是摆在眼前的事实:从项羽军队猛攻秦国章邯军队表现的强大战力看,刘邦以关中据有的军力硬拼肯定是死路一条。因此,刘邦听进了张良的建议,服软了。

    与之相比,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看出刘邦潜在的破坏性,强烈地要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绝后患。可是,项羽刚愎自用,不杀,最后被刘邦逼到乌江自刎。

    随后楚汉僵持数年的荥阳之战,刘邦正是采用陈平、袁生、萧何等人的建议,最后扭转形势,战胜强大的项羽军。

    项羽自大,给他再好的谋士也是摆设。

    刘邦有自知之明,善于审时度势。因此,他总能接受合理的建议,知人善任,逢凶化吉。

    在《刘邦》一书里,佐竹靖彦在甄别、揣摩、对比参照文献和汉简的基础,将深奥的古汉语转述为朴实的白话文,一笔一画地勾勒出刘邦从底层走向权力巅峰的雄伟画面。我们从中,既感受到一个性格多元化、立体化的刘邦,也不禁被刘邦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这是灵林玖玖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99《刘邦》:从庶民到皇帝,为什么刘邦能一次次满血复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wi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