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二十一天-目的树假设

第二十一天-目的树假设

作者: 繁杰杰 | 来源:发表于2016-08-21 00:10 被阅读0次

    在OmniFocus中的将来也许清单里,我放了大量的项目,这些项目是我一直想做,又没有时间做。它们绝大部分都与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有关,比如一系列专业技能、一些个人能力等等,每一个都可以专门搞一个大大的专题。

    与之相关的还有之前的屯书,每当对某个东西有兴趣,我就开始在这个方面屯书,似乎买了书我就能拥有这方面的能力似的,似乎屯的书越多我越有能力似的。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中还会遇到其它的一些感兴趣的东西,要按照屯书的习惯,只会是家中新书摞旧书,旧书烂在地板上了。。

    身在其中的我,绝不是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而是迷失在知识的海浪里:似乎哪个专业都想拾起来,又哪个也深不进去,同时又在不断地寻找所谓的更适合自己的,结果,只能是万卷书中过,片语不留心。

    妥妥的忘了自己这么努力是为了干啥?

    以前读过一个故事,大意是丈夫很想让妻子过得幸福,于是他尝试了很多方法,他觉得赚足够多的钱,让妻子过上好生活,就能给妻子幸福。于是,他有了清晰的目标,去赚钱。他非常努力,每天都很疲惫,陪妻子的时间越来越少。有时候妻子会有些小抱怨,丈夫会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让你幸福啊。渐渐的,钱赚得越来越多,俩人的交流却变少了,丈夫在家里也感受不到温暖了,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

    明明都是很努力地做某事,到头来却是出力不讨好呢?

    先来看这个故事:

    为了家庭幸福,丈夫选择提高生活条件;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丈夫选择赚钱;为了赚钱丈夫选择了一份又苦又累但赚钱多的工作。然后,丈夫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努力工作上,这个时候,他认为“努力工作”就等于“家庭幸福”,也就是说,越努力=越幸福;换言之,不够幸福,是不够努力工作。

    目的、目标、手段

    用比喻定义三个词:目的、目标、手段。

    目的:我现在在潍坊,我的目的地是北京天安门。

    目标:我从现在的位置,先到潍坊火车站,再到北京火车站,再到北京天安门。

    手段:我从现在的位置,乘坐汽车到潍坊火车站,再坐火车到北京汽车展,再打车到北京天安门。

    目的,是最初的想要的地方与最终要到达的地方;目标,是到达最重目的地的一个个阶段;手段,是完成这一个个阶段的方式。

    当然,到达目的地的路有很多条,上面的比喻只写了一条。

    故事里的丈夫,假设是在乘车到潍坊火车站的阶段吧,他的目标是到达潍坊火车站,于是他想尽办法换了各种方式来努力到达潍坊火车站,他把自己的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更快地到达火车站的方式上,他规划了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与路线;他尝试了各种方式,坐汽车、走路、自行车等等,然后尝试了各条能够通往汽车站的路。然后,他忘了做这些事是为了啥了,或者说,他以为尝试各种到潍坊的方式就等于到达了北京,没有到达北京,那是因为他到达火车站的方式不对。

    他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手段上,而忘了,这些手段最终是为了要去北京。

    再来看,我之前的读书方式,我当时就认为,我读了书,有了知识就能够怎么样怎么样,同样是专注于手段跟短期目标,而忘了自己的目的。

    目的树

    目的是人的需求,就像一颗种子,在心里生根发芽,为了满足内心深处的需求,我会用各种方式去到外面达成一个个目标,这个过程,就慢慢长成了一棵树,这棵树叫做目的树。

    由内到外会有大量的分支,我很可能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不断滋生的分支上,这个叫舍本逐末;由外向内,分支会越来越少,最终会到达大树的主干跟树根,这个叫归根。

    注意力放在分支上,这个是在坚持目标,也叫坚持手段。手段千变万化,越坚持越死板。

    注意力回归到根本,这个是在坚持目的,也叫不忘初心。

    这个是目的树假设: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目的,手段灵活。

    根据目的树假设,需要回归根本,找到目的,坚持目的。

    回归的流程(测试,待实践):

    1、罗列Omnifocus中所有项目,特别是将来也许清单的项目

    2、逐个项目问自己:”我做这个是为了什么?“,再在答案的基础上继续发问,直到觉得没有更深层的目的了。

    3、对各个回答分层次归类,确定几个目的

    4、根据目的对各层次目标及手段分类

    5、目的排序

    6、目标、手段排序

    7、目标分解

    8、转换为OmniFocus中的项目及动作

    9、执行

    哎哟,有了这个目的树,就可以拿《老子》来忽悠了。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十六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用目的树假设来翻译上面这段话:要搞的事这么多,都找到它的根儿,就是为啥要做这事儿的最初的理由,根源。回归根源这个叫做静(想搞那么多事儿,最终可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抓住了目的,只盯着这一个,不乱不烦专注安静咯),也叫做复命(回归生命的根本需求咯),复命曰常(人最根本的需求也就几样,不怎么变化,反而各种目标手段灵活万变),知常曰明(知道自己最根本的需求了,做啥事儿也都明白了,我做这事儿完全没意义,不做;做那事儿,能真正满足自己的根本需求,那就搞)。不知道啥是根本需求,自己乱搞,凶啊~

    归根不可能一次就找到了,可能是先找打大的分支,又找到主干,再找到根儿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二十一天-目的树假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hwi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