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的工业设计课程结束,在这20天的培训中,教学侧重点配比=80%手绘思维+20%设计思维,研发“乐高式”教育方式:
联系——建构——反思——延续。
第一阶段:【联系】快题概念篇
上课时间:7.14-7.24
课程内容:
以面带点的方式,令学生用十天时间全面了解快题版面构造,快速介绍及拆解练习四大板块及其联系(思维方式、设计分析、产品草图、产品效果图)。
课程目标:用10天的时间了解快题构造并完成一套原创快题方案。
阶段成果:
学生开始理解宏观概念,能在3小时内根据阶段教学完成一套快题(7月25日测试),要求2张A3(草图+效果图)。
阶段复盘:
完成度高,但在产品手绘上并未完全掌控,手绘效果普遍不强。但能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每一位学生的强弱项,从而进行每位学生的学习侧重点调整。新的教学方式让很多同学心态崩塌,因为他们开始发现并意识到自己各种问题,发现自己3小时画不完快题,或者发现自己造型能力弱,面临了第一次的奔溃。
在老师的要求下,学生们把自己意识到的问题以及即将如何逐一攻破形成复盘文字,拟写自己的学习计划,清晰自己的学习思路。
在一系列的问题可视化、计划步骤化后,学生们便开始不那么焦虑,有的放矢了。
第二阶段:【构建】造型推演篇
上课时间:7.26-8.3
课程内容:
聚焦解决学生手绘及造型推演能力,提高产品手绘塑造技法、马克笔技法、及产品造型设计基础,并学会推演功能板块。
课程目标:
学会产品推演原理并出具合理方案。
阶段成果:
学生开始理解造型原理,根据指定造型方案,能在3小时内使其根据造型推演成其他性质产品功能的快题方案(8月1日测试),要求2张A3(主效果图+草图方案)
第一期总结
本阶段学习任务为基础起步阶段,目的针对学员们初学工业设计基础的补充以及铺垫,期间的大量学业内容多为思维上的锻炼培训,为求输出在方案上的产品合理性研究以及落地成熟度。
学员们多为手绘基础薄弱的基础生,在前期教学中出现不少的急于求成心态,由于思维学科的严谨性,头一周的课业并没有很好将教学效果反映在作业呈现中,导致出现学员有焦躁不安的情绪化反应,经过调整,课后练习的作业回归以临摹为主的基础训练,但同时迫于备考进程必须保证新内容的进度安排,所以在本阶段后期,对学员要求为小目标分段的解决问题,端正持续备考的心态。
在手绘思维教学上,总结了同学们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临摹画得超级好,一到自己创造造型的时候就天壤之别;
原因:
没搞懂透视、体块逻辑,片面地在复印临摹对象。眼睛只看到自己要画的那一条线。
解决方案:
1.不要再依赖临摹的图片,限制自己看图的次数及时间,并从大至小进行造型刻画——先定好大透视,形成总体模块意识,一边画一边收窄绘画范围从大模块刻画至小模块。
2.用平面三视图的方式推演立体造型。
二、产品手绘精致度弱,画了大轮廓之后不知如何【合理】深入设计造型,导致造型单薄。
原因:
刻画意识薄弱,专注力低,以为定好大形就完成任务,忽略或不清楚产品功能细节的刻画原理。
解决方案:
1.在造型能力不成熟的情况下,更多地去剖析已有造型的细节与功能,增强临摹造型的复杂程度。
2.运用格式塔法则推演细节。
3.提前清楚罗列设计方案涉及的功能部件后,再用拼图的方式分配部件位置。
三、马克笔质感刻画弱,画面丰富度低,或者是画面很花很碎。
原因:
1.上色时缺乏整体性,看到哪里就上哪里的颜色,导致色调、光源、明暗关系不统一。
2.把该刻画的细节用深颜色平涂了,无法突出效果。
解决方案:
0.上色前,明确光源!明确光源!明确光源!
1.上色初期,每个模块先用该色系最浅的颜色(只用一支笔)迅速勾勒受光面、背光面、明暗交界线,清晰自己的上色意识,明确其对比度与明暗关系。
2.铺完大色块后,再适当把细节进行“分割刻画”。
教学心得:
近几年大量考研教育机构的出现无疑使考生们开始依赖老师为其提供各种已经凝练出来的学习方法,了解考试套路,最终考取研究生。这本质上没有问题,因为考生需要在短期内达成理想的考学目标。
可是靠套路成功录取的学生,在读研期间也能保持着竞争力吗?为何也有同学仅靠自学也能考上研究生?
研究生筛选的正是那一波有自主思考力的学生。
越高的学府对考生的自主能力要求越高,这也是为何有部分学生在面试时被刷掉的原因,“他们很可能真的只是在应试”。
所以在我们的培训方案中,除了应试技巧外,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综合能力项:信息搜索及处理能力,时间管理能力,专注度和执行力,复盘与计划能力;希望学生能从中真正渗透了解工业设计这个行业。
—liza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