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康康老师在直播间分享「母女关系」的主题,直播结束后有伙伴分享“听哭了好几次”,我想也许故事触动了我们在意的“关系、母亲、孩子和爱”吧~
本次直播,我们分享了3对母女的故事,或者说母女故事的三个场景,因为每一对母女的故事都很丰厚,我只能选择一部分来分享~
故事1:如何承接母女间“我为了你好式”的爱,而不是相互伤害?
在母女关系中,我的体会是往往有爱的故事(用1代表),也有受伤、辛苦的故事(用2代表),1和2常常是并存的。
作为女儿,当我们开始提到辛苦故事的时候,有的妈妈会说:你想想我对的好,不要总纠着这些不好不放啊,我也不是完美的妈妈,你们要求太高了~
作为女儿,自己有时候也会辛苦,对啊,妈妈不容易,我要记得好……
但是这样的状态,有时候让我们和父母亲近不起来,对于妈妈可能也是一样,如果只可以表达孩子有爱的部分,有不舒服却不能说,心里也可能有疙瘩、卡住的感觉……
另外,也有母女之间可能可以说出来彼此辛苦的部分,但是无法好好表达对彼此的爱和在意……
当关系只能呈现一部分,不允许另一面表达的时候,也许我们难以从心底亲近,因为这不是完整的关系,让母女双方都觉得像隔着一道墙似的~
我想:关系的变化,常常是从说那些“想说但没说的话”开始……所以在母女团中,我们不是、也不用一步到位,我们邀请妈妈的时候,也说出我们的心意,不是指责,不是让家庭“背锅”,不是声讨原生家庭,我们希望更好地靠近,可以说出彼此压在心底的话。
作为孩子,也许是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的孤单,也许是父母打骂带来的辛苦,也许是父母争吵带来的害怕,当然,故事的另一头也有妈妈的故事,她们那时候的生活的压力,关系的紧张,育儿的困惑……
「心安陪伴空间」线下活动场地对我有很大帮助的观点是周志建老师提到的“一码归一码”,“功过不相抵”,是啊,我们有感谢、感动的部分,我们也有辛苦、难过的部分,让这些慢慢说出来。同时,说出小时候的“伤害”,不代表否认父母的爱。爱要好好表达,辛苦也可以好好流动~母女之间不用成为完美的关系,而是可以更完整、靠近的关系~
也有妈妈在听完这些之后,提出智慧的好问题,她说:孩子你说完这些,希望妈妈如何做呢?
不同的女儿可能有不同的回应,比如希望你抱抱我,希望你疼惜我,希望你理解我……那么妈妈和团体中的伙伴,可以带着现在的资源和爱去聆听她,懂得她,关爱她……
如果我们无法改变旧故事,那我们还可以创造新故事。就像一部电视剧,也许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前10集(虽然我知道,可能随着对话,我们的记忆和感受会拓展,前面的10集也可能变化哈),但是我们还可以创造后面的剧情,让它成为你们渴望创造的关系,一段你们母女之间的新故事。
当然,这个过程,在团体里有很多支持,我们不会让妈妈或者女儿“掉在地上”。在团体中总有多元的视角,可以更好地倾听和理解对方,妈妈可能更理解另一位同时代的妈妈,女儿可能更理解另一位特质相似的女儿,或者是一位女儿更理解另一位伙伴的妈妈,就像关系的毛线,我们相互编织,因为有了这些支撑,我们在安全、流动的氛围中,撑起更大的对话空间,让母女彼此慢慢靠近。
故事2:“在一起争吵,不在一起想念”的母女关系如何破?
这个场景,我觉得也很宝贵,“在一起争吵,不在一起想念”,想念背后有很多爱,争吵(或者叫“大声说话”)的背后,也许是我们遇到了挑战,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相处~
有一位女儿,远嫁到其他城市,她觉得把妈妈一个人留在了老家。每次有时间,比如孩子放假,她就回老家和妈妈一起待一段时间,但是回家了又争吵,自己争吵了也会懊恼,觉得自己像是带着“不孝”的帽子,压力也很大。
在团体中我们有很多对话,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更多去好奇妈妈。比如有一次谈到情绪,妈妈说自己一个人生活会有孤单的情绪,我们没有着急去解决所谓的问题,女儿也去好奇妈妈,通过聊天,我们知道原来妈妈不是只有孤单的辛苦,妈妈也有想办法面对和陪伴自己的孤单,比如妈妈也有自己的朋友和姐妹,70岁的妈妈,还学习上钉钉、腾讯会议,和我们一起学习。我们看见妈妈的不容易,也发现妈妈的不简单,她拥有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在母女团中,妈妈们的反思、觉察,好多时候都让女儿们赞叹,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在二三十年后,能像妈妈们一样去学习和行动。
心安母女团,大家说故事除了好奇这个人,还有“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在修母女关系的过程中一直支持着我。当我们长出这样的视角,我们也许会发现有很多欣赏和感恩之处;如果我们带着「应该」的视角去看对方,可能会有很多评判和不满,不是说不可以有评判,只是有时候“评判”会阻碍我们关系的靠近,当然,我们还可以去好奇“评判”,然后去觉察和对话。
带着“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视角,在母女关系这段路上,我可以更多看见妈妈和我做到了什么,而不是没有做到的,让我即使有辛苦、泄气,还可以积累能量慢慢前行。
故事3:33岁女儿和60岁妈妈,如何关爱彼此又活出自我?
叙事,对我帮助很大的一个概念是“脉络”,也就是我们和妈妈是不同时代的人,有些事情没有对错,只是在不同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比如现在我们会提独立女性、活出自我,但是在我妈妈那个年代,好像比较少,可能当时的文化更多的声音是做一个贤妻良母,有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这里面给妈妈“自己”的空间比较小,所以妈妈也容易着急我们的婚姻,担心我们要不要孩子。
最近我看电视剧《人世间》,书籍《秋园》《浮木》《我本芬芳》,我试着去了解妈妈们的脉络。以前我也听过父母那一代为生计奔波、养家糊口,但是只是概念,当我看了厚厚的故事,那里面一家人的颠沛流离,他们可能有养不活的孩子,有分离的家人,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窘迫,我现在都不能说理解,我只能试着去多懂一点那个时代人的生活,更懂得她们对过期的食物会舍不得扔掉,对兄弟姐妹的情感……
我们去了解彼此的故事,不同的脉络,有时候理解了也可以不一样,尊重对方就好,比如妈妈依然可以舍不得扔一些食物,我依然可以按照自己的饮食习惯。
心安母女团陪伴,母女手拉手大年初一,我和妈妈还“争吵”了一次。
在妈妈的故事中,她自己准备食材,算计着时间,期待和孩子一起吃饺子,早晨给我打电话,孩子还不理解……
在我的故事中,好不容易过年放假,想睡饱一点,早吃、晚吃也差不多,妈妈一通电话叫我起床,让我烦躁又委屈……
一个故事的两个不同版本,哪个故事是真实的?都是真实,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或者说都是真实的一部分。我们由此再次对话,说出彼此的想法。
在沟通中,我问妈妈,希望我做什么?妈妈说希望带她见识,我说我希望被支持。后来我们一起去泡温泉,妈妈还学坐地铁找我出去……我可以和妈妈“报喜又报忧”,说出自己的想法之后,也得到妈妈很多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去练习给对方需要的爱,同时,自己也不要勉强。
电影《你好,李焕英》最后看到,有一行字很触动我: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个中年妇女的样子,所以我总忘记,妈妈曾经也是个花季少女……
母女关系,我们不从“问题”开始,我们想从妈妈和女儿这两个人开始……
说了这些,我想说,我分享的也不是修母女关系的正确版本、也不是唯一版本,我想呈现的只是母女关系的一种可能,大家也可以创造你们期待的关系。而现在,我们在关系中依然有辛苦和卡住的时候,只是我们慢慢长出了对话的能力。
网友评论